認知覺醒:助你推開世界的門

(1)

很早之前,就被種草了《認知覺醒》這本書。

只是,它一直閑置於我的書架上,從未被臨幸過。

周末,正在刷着某音,突然,腦海中有個聲音浮現:你就準備這樣刷着手機荒廢掉兩天時間嗎?

嚇得我一個激靈丟掉手機,來到了書架旁,就這樣,《認知覺醒》進入視線。

不曾想,這本書一翻開就再也沒有合上,直到讀完最後一頁。

作者周嶺在書中提到:

「我們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醒着的睡着的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因此,想要與天性對抗毫無意義」。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其實就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本書從兩個維度:內觀自己和外觀世界。

讓讀者從底層認識自己,了解最原始的本身,從而喚醒認知。

(2)內觀自己,擺脫焦慮

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很努力也不代表覺醒。

我們有多少人,每天都在過着重複的生活。

白天混吃等死,夜深人靜時,卻焦慮到不行。

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懶惰;

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

讀了很多書,上了很多網課,卻根本毫無用處;

長此以往,陷入惡性循環:越焦慮越要學習,越學習越焦慮......

所有的這些總結為一句話:「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說: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那如何改變這些呢?

作者說:你得學會內觀自己,與你的元認知和解。

面對困難時,讓本能腦和情緒腦出來解決困難。

今天不想跑步,那就不跑了;

今天不想讀書,那就休息一天......

不要用你的意志力去跟本能做對抗,那必然不會成功。

勉強去讀幾頁書,可能一個字也記不住;

強迫自己早起,可能一天的狀態都不在線。

所以,你得在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狀態做事,才會事半功倍。

用感性選擇,用理性思考。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外觀世界,借力前行

當你了解自己,從舒適區走出,並開始改變時,就需要去外觀世界,通過借力讓自己不斷精進。

學習不是一味的努力,而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大腦的問題。

如何科學地培養自己的專註力、學習力、行動力和情緒力?

關於專註力,書中提到:正確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練習。

第一,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第二,練習時極度專註;

第三,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第四,始終在拉伸區練習。

關於學習力,有這樣一句話:

逼迫自己獲取高質量的知識,以及深度縫接新知識,再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教授他人,是為深度學習之道。

我們大多數人都缺乏耐心,急於求成。

為了達到目的,忽視過程去尋求捷徑。

最後才發現,這個世上最難走的路就是捷徑。

一開始,應該選擇去做那些重要的事,讓大腦進入正向的思維,去適應行為,從而提升行動力。

關於情緒力,作者有句話說得很好:

情緒是多角度看問題的智慧,你的壞情緒,源於視角單一。

生活中,常常有人面對問題時容易鑽牛角尖,性格固執又急躁,一點就爆。

說到底還是因為心智的匱乏,格局不夠大。

如果能夠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4)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

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無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作者最後還從「早冥讀寫跑」五個方面,總結了人生中,成本最低的成長辦法。

早起:

大腦工作高峰期:早上7點左右。

早起利用10分鐘做規劃,就可以掌握一整天。

冥想: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腦力資源利用率的競爭。

冥想可以提升腦力。

閉眼靜坐,專註呼吸,每天持續15分鐘以上,相當於做了一次健腦操

閱讀:

不讀書,眼前就是世界,愛讀書,世界就在眼前。

讀書要先學會選書,選自己舒適區邊緣的書,既可以讀懂,又可以收穫到新知識。

寫作:

一個人要真正成長,必須學會寫作。

費曼學習法:用輸出倒逼輸入。

費曼技巧:用自己的話把一件事講清楚,最好讓外行人也能聽懂。

跑步:

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運動能使人長出更多神經元,讓人更聰明。

運動的最大意義,不在於健身,而在於健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