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於婆媳關係?美國心理治療師帶你走出,伴侶父母帶來的困境

文|彌小木

婆媳難題,千古難解。

蕭紅的《小團圓媳婦》里,原本健康的小團圓媳婦,雖不能說她最後的結局是婆婆造成的,卻也離不開她婆婆的參與。前兩天,看到一位網友,在網上討論婆婆帶給她的困惑。婆婆在她家,毫不避諱,面對近30歲的兒子,能當面換脫衣服,絲毫不覺得尷尬,而且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對兒媳有停不下來的挑剔。網友婆婆給她帶來的困擾,已經嚴重影響到夫妻倆的生活。

婆媳難題,看似難解。但看過費孝通先生關於家庭關係的一段描述,似乎一切都明朗了。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里,有這樣一段話:中國的家擴大的路線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這一方面;除了少數例外,家並不能同時包括媳婦和女婿。

費孝通先生對家庭關係的描述,是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雖然時代在發展,但並不是所有人的觀念都已更新。「本質」這件事,很難改變。婆媳難題,怎麼解?《原生家庭·婚戀版》里有答案。

《原生家庭·婚戀版》,是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最近的一部作品。說起閱讀蘇珊·福沃德的書,也是巧合。幾年前在圖書館,隨手翻到蘇珊·福沃德寫的《中毒的父母》,就被深深地吸引。

再到後來看她寫的《情感勒索》,第一次了解到「情感勒索」的概念,回頭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發現「情感勒索」的現象還真不少,而且大多數人並不自知。當時既感慨於蘇珊·福沃德對「情感勒索」現象的精準描述,也感慨於現實中那樣場景出現的高頻率。

翻開手中的這本《原生家庭·婚戀版》,蘇珊·福沃德對於家庭關係的本質認識一如既往。在這本《原生家庭·婚戀版》里,蘇珊·福沃德專門分享了,自己對於婚姻中伴侶的原生家庭帶來的觀察。在書中,分析了伴侶父母的5種不同類型,分析背後真正的原因,最重要的,還給出了具體的應對策略。

在《原生家庭·婚戀版》里,會看到很多別人的婚姻家庭故事,也會看到他/她們是如何應對的,這其中,當然包括婆媳關係。如果伴侶的父母行為也讓你感到困擾,讀這本《原生家庭·婚戀版》,或許能帶你走出婚姻中的迷境。

區分類型,有所了解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婚戀版》里,將伴侶父母分成了5種類型:

  1. 批評型
  2. 佔有型
  3. 控制型
  4. 惹事型
  5. 拒絕型

雖說蘇珊·福沃德給出了5種不同的類型,但一個人很難與某一種類型完全對應,有可能是5種類型中的兩兩組合,也可能是多種組合。比如批評型與控制型的組合,有可能會在同一個人身上看到,佔有型、控制型、惹事型的組合。

了解類型有什麼用?或許可以像教育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在《欺負別的孩子時,他們在想什麼》分享的,面對霸凌者,可以退後一步觀察他們,這樣能做到更理性地了解對方。

面對伴侶父母,有時候和孩子之間的「霸凌」,在某種程度上有着相似性。了解對方父母的類型,相當於退後了一步,更好地了解對方。

撥開迷霧,尋找原因

了解大致的類型之後,跟着蘇珊·福沃德看看,在這些類型背後,讓伴侶父母能一直做出干涉自己婚姻生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蘇珊·福沃德分析了很多的原因,在這麼多的原因中,有兩點會在很多人的身上看到:

• 認為自己才對
• 是宇宙的中心

無論任何事,只要面對的是兒媳婦、女婿,不管怎樣,對的都是自己。另一個原因,則因為在心底,天然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是這個家的「絕對權威」。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打底,媳婦也好、女婿也罷,都需要自己這個做長輩的來「指點迷津」。

「指點迷津」的結果,不管是否佔了上風,一定會有結局是,因為他或她的「參與」,會嚴重破壞夫妻倆的小家庭。有人會沾沾自喜做出的「貢獻」,有人會陷於這樣的方式「無法自拔」。除了感動自己,噁心的就是別人。

當然,「認為自己才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伴侶父母可能會有的原因之一。至於蘇珊·福沃德還有哪些精彩的分析,《原生家庭·婚戀版》里有分享。

開始行動,改變現狀

了解伴侶父母的類型,了解他們行為別後真正的原因,期待對方會主動做出改變?別天真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改變別人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而改變自己更容易。如何改變自己?如何將自己從伴侶父母帶來的困境中,解脫出來?蘇珊·福沃德在書中給了很實用的對策,總結起來,最受用的是以下三點:

1.改變觀念

改變什麼樣的觀念?最重要的是,放下期待。放下對自己、對伴侶、對伴侶父母的期待。不奢望看一本書,憑藉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立馬就能改變現狀。

不奢望當和伴侶父母發生衝突時,伴侶能第一時間,立場堅定地維護自己。覺得伴侶和自己的父母發生衝突,伴侶會天然維護自己?那是在夢境中。

絕大多數時候,伴侶會不分對錯,無條件地站在父母的一邊。所以,當和伴侶父母發生衝突的時候,放下對伴侶的期待,放下伴侶會站在自己這邊的期待。關於伴侶站在自己對立面,該如何處理?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婚戀版》里,也做了分析。

了解伴侶父母的類型,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期待對方自發做出改變?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期待。一旦有了這樣的期待,失望是必然的。

改變觀念,放下期待,是讓現狀變好的第一步。

2.學會愛自己

如果深陷婚姻生活的混戰中,更是要好好愛自己。愛自己很難嗎?當你受困於婚姻關係里,長期被打壓時,愛自己真的會很難。但愛自己又是容易的,比如每天對自己說鼓勵的話,主動給自己一些獨處時間。

有位剛成為新手媽媽的朋友,在孕期時,她就在家的對面,租下一間房。這間房用來做什麼?用來給自己充電,給自己的心靈充電。後來,每當她覺得透不過氣來時,就會跑到租下的這間房裡,獨自待着,不被打擾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一段短短的獨處時間,讓她有更多的力量,重新去面對現實的生活。

好好愛自己,從力所能及的地方開始。當你學會愛自己後,會發現內心變得更有力量。

3.開始行動

伴侶父母帶來的困擾,有費孝通先生分析的那樣,因為根深蒂固的思想,也有蘇珊·福沃德分析的原因。

不管是費孝通先生的描述,還是蘇珊·福沃德更細緻地分析,所有的癥結,如果歸結到一個詞,都離不開「過界」。

沒有界限,一團混亂。看蘇珊·福沃德在書中,分享的那麼多案例,都離不開「過界」的影子。

有了界限,你就自由。但是,就算你守住了界限,造成困擾的對方並不了解。那怎麼辦?去表達、定界限

表達你的困擾,表達你的訴求,表達你的界限,說出來。怎麼說?貼心的蘇珊·福沃德,在書中給了手把手的示範。當然,要是指望看看蘇珊·福沃德的話術,就能照本宣科地解決困擾?那太為難蘇珊·福沃德,也太為難自己了。

可以做的是,參考蘇珊·福沃德的話術,對照伴侶父母的類型,找到適合自己、也適合對方的表達方式。只有表達出來,對方才有改變的可能。不表達,對方一定不會大發善心地自我改變。當然,很有可能,你表達了,對方也不為所動。

讓一個人從毫無界限到守住界限,這中間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當你表達後,不管對方會有怎樣的反應,最重要的是,由你來重新定界限。如果缺少底氣,不如讀一讀蘇珊·福沃德說的這段話:

每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只有你自己能決定你的底線在哪裡,但對所有人而言,有一個點是共通的:你必須找到闡明立場的勇氣,即便你仍然感到沒把握或是害怕。這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改變觀念、學會愛自己、開始行動,是可以去馬上實踐的。如果你受困於伴侶父母所帶來的困擾,不妨試試這三步。當然,還可以閱讀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婚戀版》,說不定會有更驚喜的發現。

你的婚姻生活,原本就該你來掌控。

我是彌小木,一位真誠的閱讀分享者,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