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薦書|2022年第2期:打破集體幻覺,培養自我覺察能力

2022年4月至6月,我讀了這些有意思的書,主要集中在心理和藝術方面:

  1. 我們為何常常陷入集體幻覺,做出錯誤決策?
  2. 習慣付出的人容易吃虧嗎?
  3. 十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綻放着怎樣與眾不同的藝術光芒?
  4. 為什麼日常細微改變能帶來巨大成就?
  5. 怎樣獲得持久的喜悅?
  6. 波斯古詩中有哪些充滿美感和靈性的段落?
  7. 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怎樣演繹西方交響樂?
  8. 莫言有哪些腦洞很大的短篇小說?


01

Collective Illusions: Conformity, Complicity, and the Science of Why We Make Bad Decisions

(集體幻覺:從眾、共謀以及我們為什麼會做出錯誤決定的科學)

By Todd Rose

類別:心理

評分:☆☆☆☆

我們經常陷入集體幻覺,在社區中大多數人私下不認同某個觀點和行為的情況下,人們仍然假裝自己很贊同並且遵從,我們錯誤地以為社會主流就是這樣的,迫切地合群,最終做出根本沒人想要做的事情,心口不一,活在謊言和不幸福中。

哈佛教授 Todd Rose 結合神經科學和社會心理學理論,解釋了集體錯覺如何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傷害個體和集體的利益和幸福。例如,迫切需要器官捐贈的人,就因為等候清單上排在前面的人拒絕,不問具體理由直接拒絕匹配的腎臟;北非部落的家長們私下不贊成對女孩實施割禮,但害怕不符合假想的主流,仍讓女兒躺在血泊之中;社會調查發現,97%的人認為成功與財富和名利無關,而是做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情,但是92%的人相信別人對成功的定義就是追名逐利,這使得人們追逐自己不相信的東西,甚至把自己都不信的東西強加給更多人。

在集體錯覺面前,我們無能為力嗎?不。我們不是沒有改變的力量,而是什麼也沒做,就盲目屈從了。Rose指出,最有效的方式是讓行為與內心信仰一致,不再活在謊言中,面對真理不再保持沉默;我們每天做出的微小選擇,都會讓世界變得更好或更遭,遵循靈魂和良心的指導,而不是任由集體錯覺對我們發號施令,個體才能獲得幸福,社會才能得到進步。

我們總期待外部環境先做出改變,殊不知讓自己不違心地生活,才能推動外部環境的改變捷克前總統哈維爾曾說:「一個更好的體制不會自動確保更好的生活。事實上,恰恰相反:只有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才能發展出更好的制度。」


02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

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

By Adam Grant

類型:心理

評分:☆☆☆☆

你是否認為,喜愛奉獻、處處為人着想的人容易吃虧?而只考慮自己利益、媚上欺下、手段毒辣強硬的人容易成功?沃頓商學院組織心理學教授Adam Grant研究發現,這一假設是錯誤的。

Grant教授把人分為索取者(Taker)、匹配者(Matcher)給予者(Giver):在索取者的眼中,成功是一場零和博弈,要想爬到金字塔頂端,一定要把別人踩死;匹配者認為,付出和收穫要等同,別人對我好,我才會別人好;而給予者總是理解他人的需求,主動幫助別人,相信每個人都有成才的潛能,樂於分享經驗和資源,把蛋糕做大,使自己和周圍的人受益。

哪種人可以獲得最高且持久的成就呢?不是索取者或匹配者,而是給予者。Grant指出,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你很難確定誰會是你的貴人、哪一條人脈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遇,因此,幫助他人是獲得長期成功的必要前提。

付出的人是不是沒主見、點頭哈腰的老好人呢?不是。他們的雄心不比索取者小,但是他們的行事方式不同。付出者不僅清晰知道自己的利益點,同時把別人的訴求放在心上,利人也利己,不會在意短期的蠅頭小利,而是互助合作,考慮長期的成功。

越是付出的人,越容易獲得財富和快樂。經濟學研究顯示,在排除各種有關收入和教育水平變量的情況下,一個人每多捐贈1美金,就會增加3.75美金的財富;另外,心理學實驗發現,捐贈帶來的幸福感遠遠超過給自己消費。

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生活中的自私行為呢?其實,人們比我們預想的要慷慨得多,但認知偏差導致人們自私,因為人們往往假設別人都很自私、不樂於助人,認定自私是社會主旋律,一些給予者甚至隱藏自己的天性,害怕付出會被當作軟弱,這種認知偏差導致自私行為的出現。

但好消息的是,只要一個群體中,有人帶頭做給予者,匹配者和索取者就會跟着付出,越是被人看見,這些人越願意付出。因此,設定群體的規則和文化氛圍很重要。

據我觀察,我幾乎沒有遇見過只進不出的索取者,我相信沒有人是完全的索取者,只滿足自己利益而損害他人的人很難走遠,很可能經歷社會性死亡。相反,我遇到的同學、教授、同事或是一面之緣的朋友,彼此之間都是盡最大所能給予對方時間、反饋、引薦或其他資源,有實力的人從不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維,也不在乎那點付出,而是關注把蛋糕做大,成就他人也會讓你自己成功。


03

Masterpieces of Islamic Art

(伊斯蘭藝術傑作)

By Oleg Grabar

類別:藝術

評分:☆☆☆☆

十六世紀意大利和北歐進入藝術鼎盛時期,同一時期的伊斯蘭世界也在綻放着與眾不同的藝術光芒。本書囊括了最具代表性的北非中東、西亞、中亞地區的繪畫作品(以十六世紀伊朗藝術為主),原作收藏於盧浮宮法國國家圖書館、開羅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知名的博物館,從史詩、書法、歷史故事、人物、宗教到花鳥山水,本書講解伊斯蘭文化背景與審美特點。

我曾經在波士頓美術館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看了不少伊斯蘭藝術品,伊斯蘭文化反對偶像崇拜,傾向於抽象幾何圖形、花紋和書法,很少具體描繪人物和動物,但是這本書收錄了不一樣的作品,人物、動物和花鳥應有盡有,整個閱讀過程是一場視覺盛宴和文化旅行。

最讓人感慨的是,不同的文明總能完美交融。伊斯蘭藝術受到了絲綢之路帶來的中國山水畫的影響,也吸收了西方油畫的技藝和審美;波斯和土耳其的圖案又和敦煌藝術有些神似;阿拉伯世界的史詩里有類似梁祝的故事,也有類似儒家君子修身治國的教誨。理解不同的文明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人類不同文化殊途同歸,文化出走,亦是一場心靈回歸。


04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By James Clear

類別:勵志

評分:☆☆☆

我們總是把成功歸功於某次重大決定,而實際上,我們下意識做出的每個日常決定(即習慣),累積起來,才決定給了我們的人生走向。我非常贊同這本書的核心論點: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即厚積薄發

許多人培養好習慣,沒堅持幾天,抱怨沒看到效果,就放棄了。然而,任何的技能解鎖都需要時間,我們期望進步是線性的,但現實情況是呈指數函數形態的,前期和中期都是「潛伏期」,變化非常小,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出現明顯的效果和突破。我們每天進步1%,一年後我們就會進步37倍。


有一些粉絲給我發私信問,為什麼聽了幾天英文廣播、模仿了幾天英文演講,還沒辦法說得流利?難道有人一生下來就掌握中文對話了嗎?小學生才認識幾百個漢字,高中生也才認識幾千個漢字。鋼琴家小提琴家需要最少6000個小時的有效練習才能達到專業級,英語初學者需要至少720小時有效學習才能基本應對學術和工作交流。解鎖新技能,起碼要以年為單位。

在解釋養成好習慣的步驟時,本書還提到了自控力是個偽命題,人不可能長期靠意志力抵制誘惑,而應該直接清除誘惑。自律的人不生活在誘人的環境中,不需要自我控制,「自制力最好的人通常是最不需要使用它的人」。

這一點我非常贊同,當人需要自控時,說明內心對某件事情有強烈的衝動或抵觸,然而好習慣一旦養成,水到渠成,根本無需意念、無須消耗心力,大腦就像計算機後台一樣自動處理。

一個人的習慣和家庭環境有很大關聯,我認為,父母創造的環境若是沒有誘惑干擾,就已經在源頭上為孩子掃清了成長障礙。我的兒時玩伴曾跟我吐槽,她父母成天打麻將、抽煙、熬夜,家裡烏煙瘴氣,她想要學習,被吵得沒法兒學,後來小夥伴乾脆上我家來學習,我家安靜,沒人抽煙,滿屋子都是書,也沒有加工零食可吃,可以一心把作業做完。所以,環境真的太重要了,減少干擾,避免大腦決策疲勞,才能專註於真正重要的事。

我們心中要時刻有目標嗎?目標只能定個大方向,光盯着目標,光打雞血,卻不建立習慣系統,適得其反。專註和享受過程,日積月累堅持才有效果。

書的最後一章節還提到,習慣養成也要看天賦。你的每一個行為和喜好都有基因的影子,在你擅長且喜歡的領域,你自然會去做,越做越獲得正向反饋,更容易達到目標。如果讓上肢發達、下肢較短的游泳健將菲爾普斯去練中長跑,他很可能就成了廢柴,因為他的身材在田徑方面毫無優勢,也不可能養成跑步習慣,而把他放到水裡,他粗壯的手臂能產生前進的拉力,天賦得到最大發揮,那麼他也自然能養成游泳習慣。

由此可見,我們要考慮,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好習慣?如果所處的領域不對,別人眼中再好的習慣也不一定適合自己。定位比努力更重要,不斷嘗試新鮮事,找到適合自己領域,才能養成好習慣。


05

Inner Engineering: A Yogi』s Guide to Joy

(內在工程)

By Sadhguru

類別:哲學

評分:☆☆☆

現代社會最難治癒的疾病就是不快樂,而要保持愉悅是很考驗智慧的。印度瑜伽士薩古魯提出,智力和智慧是兩碼事,現代教育的智力訓練給人們帶來痛苦

智力訓練是為了評判和分析外部世界,意味着二元對立和分化,我們眼中的好壞,只不過是人類大腦的偏見,我們總是用外部屬性和事物(工作、家庭、性別、物質)來定義人生,於是我們強迫症般地向外尋求滿足感,但越是迷戀外物,越是痛苦。他寫道,「當你把不屬於你的東西當成自己的時候,生活就變成了一場不必要的鬥爭。」

焦慮和痛苦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我們對世界的無意識反應。如果我們不掌握自己對外部世界的反應,我們的情緒會受到波動,失去心靈自由。若是心定,外界的風吹草動都不會打攪你。

除此之外,人類引以為豪的智力和思想,阻礙我們感知幸福的能力。西方哲學「我思故我在」,而印度瑜伽哲學認為「我在故我思」,一旦我們把思想作為身份認同,我們就成為了被思想控制的奴隸,迷失自我對當下的感知,失去幸福感。

怎樣獲得持久的喜悅呢?打開幸福的鑰匙在自己手中,我們是唯一能對自己幸福負責的人。生命意義和精神愉悅不需要對立,不需要依賴外部世界,也沒有所謂對的人和事能給你幸福,而是向內看,讓身體、頭腦和自然萬物達到平和統一,看着生命靜靜流淌,感受它的維度和深度。

薩古魯在本書的結尾處寫道:「There is a way out. And the way out is in. It is only by turning inward that we can truly create a world of love, light, and laughter. 你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向內。只有向內,我們才能真正創造一個充滿愛、光明和歡笑的世界。」


06

The Essential Rumi

(從春天走進果園:魯米經典)

By Jalal al-Din Rumi

類別:文學

評分:☆☆☆

13世紀的波斯帝國誕生了一位和李白蘇軾媲美的詩人 Rumi(魯米),更是伊斯蘭神秘主義的代表,20世紀他的詩歌被翻譯成英文之後,成為了美國最暢銷的詩集。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他的詩歌已經剝離了宗教,透過日常點滴的自我修行,尋找與這個世界合一的真理,詩歌里的美感和靈性撫慰了許多讀者的心靈。

其中的不少詩歌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來講述人生哲理,這裡引用一句我特別喜歡的詩句:There is a milk fountain inside you. Don』t walk around with an empty bucket. You have a channel into the ocean, and yet you ask for water from a little pool.


07

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

By 村上春樹

類別:藝術

評分:☆☆☆

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和作家村上春樹一起聊音樂,一個東方音樂家初到西方古典樂壇,被報紙媒體批評得體無完膚,後來成為了波士頓交響樂團的總監。我是抱着了解音樂家生活狀態的目的去讀的,發現了兩個有趣的點。

首先,古典樂手看起來光鮮,收入只夠維持基本生活開支。交響樂團的演出收入不固定,付給年輕指揮家的薪水也只能達到所在地區的平均水平,僧多粥少是常態,近些年樂手也不能和樂團簽訂長期合同,多為自由演奏者,有演出時出場一下,平日里自己想辦法兼職謀生。

另外,古典音樂圈是一個很小、很壟斷、甚至世襲的行業,大師壟斷了行業的走向,古典音樂大師基本出自音樂世家。小澤征爾出身於日本的牙醫家庭,時不時感謝一下恩師卡拉揚伯恩斯坦對他的提拔,因為沒有他們罩着,他很難在樂界站穩腳跟。

走音樂道路,真的很需要家庭背景支撐,平民家庭培養出的音樂家面對的阻礙更多。例如上世紀中國鋼琴神童沈文裕,出身於下崗工人家庭,在德國留學後沒有選擇在國際舞台上留下來,被父親帶回國,和小朋友同台參加鋼琴比賽拿獎金,媒體一片唏噓,批評沈父短視,更有前輩音樂家說,沈文裕手指速度無人能敵也沒用,他就是一台沒感情的機器。音樂有沒有感情還不是主觀感受嗎?客觀技法無懈可擊,只能找「無感情」的茬。小而精的「貴族」又怎能容忍自己圈子裡殺出個破壞遊戲規則的平民小子?

從2018年開始,這位鋼琴家每天在自家地下室一遍一遍地錄製小朋友考級曲目,發佈在視頻平台上,瀏覽量不高,但一直堅持,給廣大琴童們帶來了幫助。當多數鋼琴家忙着出入上流社會,能有幾位願意給大眾做音樂教育?

本書唯一的缺點是沒有配套的CD或MP3,光看音樂評論,卻聽不到音樂,只能自己一首一首搜出來播放,一邊聽,一邊讀。


08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By 莫言

評分:☆☆☆

莫言筆下的短篇小說確實很「奇怪」,受蒲松齡的啟發,取材於農村鬼怪故事,有逃跑飛上樹的媳婦、永遠面帶微笑散發香氣的神秘跟蹤女子、死了還想着還錢的鬼怪……這些鬼怪角色都是莫言記憶中人的影子,他說:「幾十年來,真正對我造成傷害的還是人,真正讓我感到恐懼的也是人。」

故事很荒誕、腦洞很大,讓人捉摸不透到底想傳達什麼思想,但可能讓人讀不懂的小說才是優秀的作品吧。

莫言在書的末尾寫道,「作家的思想不能直接在作品裏暴露出來,在作品裏越隱蔽越好。而且,真正思想性強的作品,不一定能被當代的人所理解。那些人云亦云的思想,其實不值得寫到小說里去。


最近大家讀了哪些好書呢?歡迎在評論區與大家分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