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同射箭,我們卻選錯了箭靶

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當下的學習,那就是焦躁。焦躁這個詞語是可以拆解為兩個方面的:一是焦慮;二是狂躁。我們在面對當下的學習的時候,並不是安靜從容、淡然不迫的。我們常常是一種患得患失,或悲或喜,焦慮與躁狂情緒相交替的狀態。

  究其本質,是因為今天的學習綁上了太多的利益。我們的學習太過於功利化了。但是我們可能很少去思考,為什麼功利化的學習會使我們變得焦躁呢?它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從《論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解答。

  書中孔子常給人一種溫文爾雅的感覺,其實生活中的孔子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在武藝方面,孔子最為擅長的是射箭。射箭也是孔子最為倡導的一項體育運動。《論語》中,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禮記.射義》中也記載了孔子對於射箭的感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己矣。」孔子應當是從射箭中悟出了很多人生道理,其中就有許多是關於學習的。

  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習這件事情,我們可以把學習看成是一個練習射箭的過程。在練習射箭時,我們需要齊備很多的條件,但是我們首先要明確我們要射的那個箭靶在哪裡。只要箭靶是固定不變的,通過勤加練習,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基本上都能夠命中箭靶。

  但問題是我們當下學習中的箭靶是有問題的,我們不是在射箭靶子,而是在射由箭靶子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我們能夠射中箭靶影子嗎?當然也是可以的。但箭靶影子的特點是,它是隨着太陽的移動而不斷移動的,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一時命中了,以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便狂喜不已。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原先命中的影子又偏離到了別的位置。這時候,再想命中,就需要重新尋找新的目標。再命中,再位移,再瞄準,再命中,再位移......如此循環往複的過程中,我們自然會產生一種不可掌控感。久而久之,內心也會變得焦躁起來。

  怎麼可以打破這個循環呢?方法只有一個,就是重新調整我們的學習目標。找到真正的箭靶子,而不再瞄着箭靶的影子練習射箭。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明白,什麼是學習中的真正箭靶子,什麼是學習中的箭靶影子。《論語·子張》篇,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子夏說:"各行業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里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君子要〔終身〕學習達到實現道的目的。」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論語》中所提倡的學習,它瞄準的箭靶子是道。但當下的學習的瞄準的箭靶子卻是種種功利。

  《論語》中所倡導的學習並不排斥功利,只是認為實現了道義,自然也會獲得功利。《論語》中的孔子是這麼說的,「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孔子經常會跟弟子們講,你們好好地以道為箭靶練習射箭,不用擔心得不到功名利祿,在你以道為目標練習射箭時,功名利祿已經在向你們靠近了。我倡導的君子學是不以功名利祿為學習目標,卻可以自然得到功利的學習。

  孔子看到了道義與功利有着一種形與影的關係。一旦我們命中了道義的箭靶,無論太陽怎麼移動,我們的箭也始終命中着箭靶影子。也就是說我們一旦獲得了道義,並同時獲得了種種功利。孔子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多年了。但是他所講的學習理念同樣是適合我們的。只是很可惜,今天的太多人已經不讀《論語》或讀不懂《論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