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發佈,應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6月29日,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好心情心理醫療和心理健康數字服務平台、靈北中國、抑鬱症研究所,共同發佈《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藍皮書通過用戶調研、文獻研究、專家評定分析等方法,匯聚分析大量數據,聚焦國民抑鬱症現狀、抑鬱症患者現狀、患者就醫現狀、患者用藥現狀、預防與干預5大方面,呼籲國民重視心理健康,探討新興診療模式。

5成抑鬱患者為在校生,41%曾因抑鬱休學

用戶調研結果顯示,62.36%的人經常感到抑鬱,情緒壓力和親子關係是引發抑鬱症的主要社會環境因素,其次為親密關係和職業發展。而且,抑鬱症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藍皮書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為15%-20%;在抑鬱症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其中41%曾因抑鬱休學。

對青少年抑鬱症患者而言,家庭環境是使其陷入抑鬱的首要因素。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衝突/家暴。與此同時,學業壓力也成為壓在青少年抑鬱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

藍皮書還透露,有一半的抑鬱症學生患者會通過朋友傾訴、父母溝通或其他渠道進行求助,但仍有46%的學生沒有尋求任何幫助,近30%從未想過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女性患病率為男性2倍,4成產後抑鬱被漠視

從性別視角出發,女性更容易被抑鬱症「找上門」,其抑鬱佔比高達68%,約為男性患病率的2倍。相比男性,女性通常面臨著更複雜的心理問題。

藍皮書顯示,產後和更年期是女性抑鬱的高發時期。63%的女性曾罹患產後抑鬱,主要因素包括社會家庭身份的變化、哺乳餵奶、家庭關係等。值得警惕的是,40%的女性在患上產後抑鬱時被家人漠視,部分家屬對女性產後抑鬱的認知仍然停留在「矯情」層面,甚至出言諷刺。而在更年期,女性面臨著來自子女、家庭和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其抑鬱發作常伴隨着「無助」「孤獨」「煩躁」等不良情緒。

超7成患者出現複發,「變胖」成最難忍受的副作用

抑鬱症對大多數人的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用戶調研數據顯示,「疲憊」「動力不足」「記憶力下降」等成為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僅有18%和3%的患者認為自己當前的生活質量比較好和非常好。

藍皮書顯示,抑鬱症患者治療中存在諸多痛點。「費用高」是阻擋患者長期接受心理治療的「攔路虎」。在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中,「變胖」「噁心」「手抖」「便秘」等副作用成為其高度關注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抑鬱症的治療並非一蹴而就,根據調研結果,近72%的人存在着複發現象,而服藥依從性差是導致疾病複發的首要原因。

疫情改變就醫方式,在線問診接受率高達94%

疫情後,線下就診面臨著出行困難、流程複雜、花費時間過長等問題,43%的患者在疫情下改變了就醫方式,27%的患者選擇網上購葯。

藍皮書中還展示了國內抑鬱症在線問診的現狀。互聯網醫療在破除醫療服務時空壁壘、提升治療效果、提高診療效率、凸顯個性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點,提高了患者對在線診療的接受度。2022年好心情平台調研數據顯示,94%的患者能夠接受線上互聯網醫院問診。

此外,信息時代,患者了解抑鬱症知識的渠道更加廣泛,如70%通過心理類的微信公眾號(如好心情互聯網醫院),44%通過B站、微博、小紅書等新興社交平台。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佈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