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誰都有,想拖多久就多久

又到了畢業季,有多少同學的論文已經拖了好幾個月才在答辯前匆匆動筆。

一位導師面對畢業論文拖了很久隻字未動的學生說:「你先不要管自己寫出的論文會有多差,就以最差的標準去寫,或許你會有意外的收穫。」

學生按照導師的方法去行動了,原來以為最差的論文,竟然讓自己很滿意。

拖延是讓很多人想盡辦法想要杜絕的行為,但卻找不到戰勝拖延的有效方法。

粥佐羅在《學會寫作》中說:「寫作者都有拖延症,之所以會得拖延症就是因為你只想不寫。治療寫作拖延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下第一句,寫下第一句就會有第一段,寫下第一段就會有第二段。」

他對解決寫作者拖延的辦法就是,不等待。

因為寫作的思路本來就是發散、片段化的,指望先在頭腦中完成創作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想清楚了再寫,因為根本就沒法想清楚。

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有一點完美主義傾向,都希望把事情做好,做到無可挑剔,但如果過於追求完美,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一個完美主義者,當需要做一件有點難度的事情時,就會覺得做這件事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方方面面考慮清楚再去做。

做一件事,必須要有好的開始,好的過程和好的結果才算是最完美。

這種追求完美的情結,使得我們在一開始做事情時,就在等待一種「萬事具備」的狀態,希望找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這樣一旦出手,事情就能完滿解決。

但事實上,哪有這種萬事具備的狀態呢,於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感覺缺了點兒什麼,不斷地選擇不開始,拖延就此開始。

拖延,就是人類的常態。古今中外,案例比比皆是。

晚明學者錢鶴灘,曾寫下一首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這首詩的本意是告訴人們,要懂得把握今天的時光,今日的事,今日做完。如果一直期待明天,時光就會在等待中虛耗。

在現在看來,錢鶴灘也在受着拖延症的困擾。

「拖延」一詞的拉丁原文直譯是「推遲到明天做」。

工業革命之後,「拖延」通常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

達爾文對物種的起源做了20多年的研究,但遲遲沒有着手整理自己的成果,直到年輕的華萊士將自己的論文拿給達爾文看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別人已經取得了與自己相同的成,這才匆匆忙忙地開始寫《物種起源》。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拖延也是時時刻刻都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

有時候拖延是擔心出錯。

當我們下定決心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心裏會擔心會出錯,而不出錯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做。

我們就會給自己這樣的心裏安慰:我之所以沒有完成這件事,不是因為我能力不夠,只是因為我沒有做。

原來拖延的原因是不能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實。

但其實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毫無瑕疵地去搞定每件事。

如果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遇到困難的事情又低估自己,認為自己一旦開始做,肯定會出現問題,就開始小心翼翼。

不開始,等等再說,就是在這種矛盾心理狀態下的逃避。

表面上看拖延這個行為面對的壓力並不大,而且退一步能讓人能夠緩解心理矛盾,

但實際上,拖延帶來了更多的心理折磨,也抵消了我們的快樂。

達·芬奇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這使得他的創作速度非常慢,他的《蒙娜麗莎》畫了四年,《最後的晚餐》畫了三年,這在當時嚴重影響了他與客戶的關係。

他臨終前留給人們的傳世畫作只有20幅左右,而更多的則是他沒有完成的手稿和隱藏在手稿里的那些天才的想法,這些都成為了達·芬奇,甚至是全人類的遺憾。

面對拖延,最重要的就是要開始做。不必等到萬事俱備,那是根本不存在的狀態。做任何事,此刻開始就是最好的時機。

對於一個寫作者,寫作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只能在寫的過程中想清楚,如果不寫,就不知道在寫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問題。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我們也不必要求自己變得完美。面對拖延,降低標準,開始去做,你就會發現,事情的發展其實並不符合你的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