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認知不同不必爭辯,從心理學角度深度解說認知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世界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和別人講道理。也許這句話看起來比較偏激,但仔細想想確實是這麼個道理。因為往往和你認知相同的人,他可以理解你說的道理,而與你認知完全不同的人,你說再多他也不會相信。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深度解說一下認知,也許內容略顯枯燥,但是如果你明白了認知的原理,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感悟。而且你會明白為什麼發現知識越匱乏的人越喜歡爭辯。

交流

心理學角度的認知到底是什麼

說認知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晦澀難懂,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認知也叫做認識

認知通常來說就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認知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現象。

什麼是感覺?

感覺其實就是我們利用我們自身的感覺器官去認識事物的一個屬性。比如一根辣椒,我們可以用眼睛看到紅色,看到形狀。用手可以摸出來辣椒的手感。用嘴巴可以吃出辣椒帶給我們口腔的痛楚感受等等,這個屬性就是感覺

辣椒

知覺帶來感性認識

知覺其實就是人們將各種各樣的感覺結合起來,對於事物產生了一個整體的認識。我們為什麼知道什麼是辣椒,什麼是蘋果。我們不可能單純地靠顏色,認為所有紅色的都是辣椒。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感覺來產生一個綜合的認識。這時候看外觀你就會知道,他是辣椒而非蘋果。

感覺和知覺共同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對於事物的認識,這種認識通常是對事物外部的一種感性判斷。

蘋果

記憶和思維產生理性認識

人們需要通過思維,才能夠對事物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比如黃蘋果,單純從感性判斷,它和我們以前見過的蘋果顏色並不相同。如果單純這樣看待,那這個就不屬於蘋果了。但是加入了思維進去,我們發現它的形狀,手感,口感等等都和我們吃的蘋果一樣。通過思維來分析,我們從而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只吃過紅色辣椒,但是我們能大概辨認出來一些綠色的辣椒。

但是這個過程很依賴記憶,也就是你過去的經驗,你要從大腦中提取出來,和現在的事物進行一個對照,從而聯繫起來,然後才能夠有更深層次的一個認識,從而獲得理性的認識。擁有理性認識以後,你就不會因為一個人跟你說,辣椒還有綠色的而與他爭辯到面紅耳赤。

爭論不休

辯論的根源來自認知不同,往往知識越匱乏越愛爭辯

叔本華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用我們固有的認知去看待事物,去解決問題。這就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認知體系。就像《莊子外篇秋水》裏面的那句:「夏蟲不可語冰。」一個生命周期只存在於夏天的蟲子。你和它討論冬天的冰雪。它是沒有辦法理解的。因為你突破了它的認知範圍。這時候它就會認為你在胡言亂語。

冬季森林

然而你會發現一個問題,認知越少的人,往往越固執。正因為認知少,所以對於某一種認知的使用場景就會變多,從而就會鞏固這種認知,在自己無比熟悉的領域,人們往往就更堅定自己的認知,容易固執己見。比如一個老瓜農,種了一輩子西瓜都是紅瓤的,另外一個人吃了一輩子西瓜都是黃瓤的。如果這兩個人如果在一起探討西瓜。我相信這一定會是一場災難。

為什麼認知高的人往往很少和人辯論,因為隨着你的學習和見識的增加。你會發現認知原本就是一個建立,打破,再建立的過程。你當下認為正確的事物,在更高的維度反而未必正確。在一次又一次的認知改變的過程中。這些人就對於事物產生了敬畏之心,開始明白學海無涯,知識無窮盡的道理。就正如我們現在對於宇宙和世界的認知,也未必是正確的認知。

當你再次遇到和你爭辯的人的時候,從自由的角度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是從心理的角度,我覺得爭個面紅耳赤大可不必。因為你永遠無法改變一個人的認知,除非他自己認知到。

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