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也要懂的20條經濟學常識

1:馬太效應

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2:搭便車效應

是指個人支付本錢取得的收益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由於個人支付全部本錢而只享受較少的收益份額,因此集體中的理性個人沒有動力去提供公共物品。並且組織規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給缺乏。

3:二八定律

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4:長尾理論

是指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佔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產生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 。"長尾理論」被認為是對"二八定律」的徹底叛逆。

5:隧道效應

是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初期階段,收入差距會快速擴大,但整個社會可能對此持相當寬容的態度,因為大部分人預期在不久的將來自身也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

6:棘輪效應

也叫制輪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種消費*慣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調整。司馬光訓儉示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7:擠出效應

政府為了平衡財政預算未字,採取發行政府債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貸資金市場籌措資金,從而導致市場利率上升,私人投資和支出因而相應地下降。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財政赤字對私人投資和支出的擠出效應。

8:羊群效應

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經濟學中羊群效應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9:馬鈴薯效應

"馬鈴薯效應」又稱作"馬鈴薯悖論」。1845年愛爾蘭災荒時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雖然馬鈴薯的價格在上升,但馬鈴薯的需求反而增加了。這是因為當收入降低時,消費者會捨棄高端奢侈品而轉向中低端產品,並導致對後者的需求上升,進而推高價格。2008年美國發生了金融危機,而沃爾瑪零售卻逆市增長,這正是"馬鈴薯效應」在發揮作用。

10:明斯基時刻

指資產價格崩潰的時刻。明斯基認為:當經濟景氣時,投資者敢於冒險;景氣時間越長,投 資者的冒險就越多,投雲着槓桿率越來越高,直到過度冒險。一步步發展下去,投資者會到達一個臨界點,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不再足以償付他們所舉的債務,投機性資產的損失將促使放貸者收回其貸款。一旦經濟中相當部分的投資者都面臨債務違約時,連鎖反應下宏觀表現就是經濟危機,資產價格大幅下跌直至崩潰,明斯基時刻出現。

11:檸檬市場

檸檬市場就是指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即在市場中,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佔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就像在二手車市場中,質量差的車比質量好的車暢銷。

12:凡勃侖效應

簡單的說就是產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經濟現象。它其實反映的是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也就是說,人們在購物時,往往會因虛榮攀比等心理因素作出衝動的選擇。比如過於執着地追求高價商品,而將價格作為購買決策的一個重要指標。

13:邊際效應

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 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 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 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這種效應,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同樣有效,在經濟學中叫"邊際效益遞減率」,在社會學中叫"剝奪與滿足命題」,是由霍曼斯提出來的,用標準的學術語言說就是:某人在近期內重複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麼,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14:口紅效應

"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是因為,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奢侈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 慾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奢侈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經濟的衰退會讓一些人的消費能力降低,這樣手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小閑錢」,正好去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

15:吉芬效應

指一種對需求理論的例外情況。即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並不隨該商品價格的降低而增加,也不隨該商品價格的提高而減少。吉芬當時是根據愛爾蘭以馬鈴薯為主食的農民的需求活動發現當馬鈴薯價格下降時,反而減少了對馬鈴薯的需求而改變為對麵包的需求。古芬效應所表述的結論已進一步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和商品,如證券及新潮時裝等。在西方,某種證券 價格越趨低落,有時越無人買進。

16:路徑依賴

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17:比較優勢

是指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一種物品的行為。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也可以說,當某一個生產者以比另一個生產者更低的機會成本來生產產品時,我們稱這個生產者在這種產品和服務上具有比較優勢。

18:波浪理論

所有事物包括社會與經濟,都會以一系列相似且恆定的、有着明確的波浪數和模式的波浪重複向前演進。

19:機會成本

將特定的資源用於某種用途而取得的收益是以放棄將該資源用於其他有利可圖的用途為代價的,這種代價的最大預期收益就是機會成本 。在許多情況下,它不完全用貨幣來計算。

20:洛倫茨曲線

指在一個總體(國家、地區)內,以「最貧窮的人口計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對應各個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點組成的曲線。該曲線用以比較和分析一個國家在不同時代或者不同國家在同一時代的財富不平等,該曲線作為一個總結收入和財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圖形方法得到廣泛應用。通過洛倫茲曲線,可以直觀地看到一個國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