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患者的「不安感」,你注意到了嗎?

精神障礙患者的「不安感」,你注意到了嗎


當一個人被別人懷疑自己真的患上精神病時,內心會產生無限的恐慌和不安全感,這種感覺可以貫穿整個治療甚至康復期,這種感覺在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被家屬和醫護人員忽略。

一入院時的「不安全感」



對精神病和精神科管理不了解


社會上許多人對精神疾病存在偏見和歧視,包括患者自身。


在他們眼裡那些瘋瘋傻傻的人才應該去看精神科,自己怎麼可能跟他們一樣。即便是有的患者懷疑自己有精神問題,也會拚命逃避,始終不願意將自己與精神病院扯上關係。所以一說要送他們進精神病院,內心都會油然而生一種抵觸,恐懼,和不安。


社會上的人對精神病院的理解和監獄差不多,一定是高牆電網,牢籠束縛,彷彿恐怖電影里的場景一樣,黑暗的走廊,用鐵棍焊成的牢籠,裏面關着一群瘋子,瘋瘋癲癲,秩序混亂不堪,不聽話有可能還會被打,被電擊…….這些謠言在群眾的心中根深蒂固,完全扭曲了精神病院的現狀。

還有的新病人因為情感高漲,不安心住院會被約束起來,約束過程中患者會與工作人員產生激烈的肢體衝突。整個過程不論是患者本人,還是圍觀的新入院患者都會對此心生恐懼,「原來精神科這麼暴力,不聽話就強行綁我們!」患者因此會產生不安。

1.對於新入院患者首先應該正確幫助他們認識精神疾病,了解精神科管理,糾正其錯誤的認知,消除歧視和恐懼;


2.對於精神科的特殊操作,如:保護性約束,應該事先向患者和家屬解釋,經家屬同意後實施,實施之後要做好心理疏導,消除患者恐懼,待患者情緒穩定後解除,再次做心理疏導。


住院時的「不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獨立生活的恐懼

精神病患者在家裡不論有怎樣的癥狀都有家人寵着,疼着,但是一來到封閉病房,隻身一人,沒有家屬陪護,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要獨立面對生活,沒有家人可以依賴,難免會有一絲恐慌。


精神病患者意識狀態參差不齊,溝通起來會比較困難,病友之間互相熟悉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一些性格內向的患者會因為陌生不敢與人交流,遇到困難也不敢向護理人員尋求幫助。在此期間患者最容易自己鑽牛角尖,加劇了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病友之間的猜疑與衝突

每一位的精神病患者的診斷和康復速度都不一樣,有的患者會有一些古怪和討人厭的行為,有的患者有着「令人髮指」的過去。患者在相處和交談之間可能會因為精神癥狀或者口無遮攔產生猜疑和衝突,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可能會釀成惡性事件。


患者A聽說患者B以前在家有過殺人史,被強制收入院,自己恰巧與其住同一病室。整天提心弔膽,害怕自己有一天也被他殺害,反覆要求護士幫他換床


患者C因為精神癥狀突然攻擊患者D,患者D還沒來得及還手就被護士及時拉開,隨後患者C被約束。患者D被調至其它房間,但心中一直憤憤不平,總覺得自己受了欺負,沒有人幫他,這樣的事情會不會再發生,如果在發生怎麼辦?心生憤怒、委屈、焦慮和恐懼。

1.住院期間,應該詳細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和有關管理規定,定期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內心所想,加強患者的生活護理;


2.患者與患者之間更容易產生共情,鼓勵康復期患者幫助新入院

的患者,向他們講述疾病的康復過程,勸說他們配合治療;


3.工作人員要遵守職業道德,不隨意在患者面前討論病情,對於恐懼害怕的患者要給予安慰,適當的滿足他們合理的要求;


4.正確處理患者之間的矛盾,及時發現及時隔離,並做好心理安慰和疏導,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化解矛盾與焦慮,並告知患者下次遇到矛盾首先要向工作人員求助。


長期住院患者的「不安全感」


長期住院患者一般為強制治療或者家人不太關心,遲遲不來接出院的患者。這類患者一般意識比較清楚,接觸交談良好,社會功能恢復的也比較好。但是他們內心往往因為長期住院而絕望、焦慮、不安,他們擔心自己被家人和社會遺棄了,自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沒有希望,所有的青春與生命都將被消耗在這封閉的病房裏面。

對此類患者醫護人員應該多與其交流,不能因為他們意識清楚就忽視。與其家屬聯繫出院的同時,也要為患者找點兒事兒做,如:幫助護士管理病區秩序,帶檢查等等,讓患者體現出他的自身價值,並適當給予關心和鼓勵,讓患者在心靈上有所依靠,充滿希望和自信,從而消除他們內心的絕望與不安。


康復期和出院時患者的「不安全感」


患者精神癥狀消失後病恥感會越來越嚴重,悲觀的認為精神病被人看不起,會受到來自社會歧視。回歸社會前患者會出現焦慮,恐懼,不安的情緒。焦慮出院後能否適應社會和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擔心患過精神疾病會影響到自己的升學、就業、工作、婚姻等等。害怕家人、朋友、同學、同事會因此與自己疏遠,不能接納自己。


還有部分患者擔心精神疾病複發再次給家人帶來傷害;擔心抗精神病藥物的副反應對自己身體造成損害;未婚的患者擔心出院後找不到對象,已婚的患者擔心出院後離婚,害怕自己的疾病遺傳給後代,害怕子女親人離自己而去等等。


這一系列擔心與害怕集聚了患者內心的不安。


1.對患者多做健康教育的工作,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疾病及治療和預防複發的措施,減少自卑,樹立自信心;


2.加強患者與家屬和單位的聯繫,增強支持系統,讓患者感到家庭的溫暖和社會的支持;


3.組織和安排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加患者接觸外界的機會。培養患者的生活技能,增加社會功能訓練,包括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刷洗餐具、打掃衛生等等;


4.做好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讓家庭成員更好地對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和照顧,糾正一些患者家屬存在的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