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會出現口欲期嗎?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嬰幼兒都有口欲期主要是因為嬰兒的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他們沒有辦法辨認出哪些身體部位是屬於自己的,而哪一些是屬於自己母親的。

在這個階段他們正在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但是因為沒有辦法完全獨立的探索這個世界,因此他們只能通過外界來獲取信息。而這些外界的信息,只能通過他們的眼睛或耳朵,傳遞到腦海當中,這也會讓他們的認識非常片面。


那麼口欲期僅僅存在於嬰兒時期嗎?一個成年人會不會出現口欲期呢?如果有,都會出現在哪個年齡段呢?

心理學家指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發育不健全,即使他們的年齡已經成年,仍然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口欲期,而且通常會在20歲至25歲出現。

這個年齡段的很多人都剛剛進入社會,雖然他們的年齡已經成年,但是他們並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他們覺得其他人對自己的善意,都是一種理所應當的事情,並不需要對他們進行什麼回報。

而他們無法信任一段人際關係,或是得不到應有的安全感時,就會呈現出一種自大的神態。那個時候他們只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卻不會思考其他人的感受和精神狀態。他們活在自己幻想出來的世界當中,覺得目前的自己已經非常完美。

其實他們的內心深處也非常清楚,自己並不是一個足夠完美的人,而且社會和外界環境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因為內心十分孤獨,所以他們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防禦機制,讓自己活在美好的幻想世界當中,這樣他們就不需要做出改變,也能夠緩解內心的壓力。

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病態的解壓方式,並不值得人推崇。一個人在追求自我的時候,常常會忽視外界的很多事情,比如其他人的愛,或是自律信仰等束縛。

雖然這樣的束縛讓我們的生活沒有那麼輕鬆,但是失去了這些束縛,我們的人生反而會變得更加危險,甚至有可能會誤入歧途。

不少人在嘗試愛自己的過程中,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常常會傷害其他人的人。

有一些成年人因此會對某種東西產生瘋狂的迷戀,甚至他們自己的現實生活,也被臆想出來的迷戀對象所佔據。這種瘋狂程度就像是一個進入了口欲期的嬰兒,如果沒有人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約束,還會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其實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只是很少有人敢於去直面並解決這樣的問題。

在某些心理學家看來,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自律地約束自己,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愛。愛可以讓他們完善自我的人格,也能夠讓他們的心智變得更加成熟。

但是那些進入到病態迷戀當中的成年人,反而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甚至常常會產生一種想要破壞一切的慾望。這是一個非常病態的關係,即使他們陷入了愛情,也只是基於自己的臆想,並不會真正地呵護自己的另一半。

他們會對這個新的對象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因此也會非常恐懼這段關係發生的一些變化,擔心兩人的感情會因此產生潛在的危機。因此在這段關係中,他們常常會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也容易讓兩個人的感情不斷惡化。

但其實一段正常的親密關係,不僅需要兩個人互相依賴,同時還要做到自尊自愛,尊重自己的個性和想法。良好的感情關係是正向的,兩個人都能夠在這段感情中學習到新的知識,督促自己走向更好的未來。

但是病理性迷戀的人,只是喜歡這種關係所帶來的安全感,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不正常的。

因此他們也只會陶醉在這種關係當中,即使他們進行了一段又一段的戀情,仍然沒有辦法找到問題的根源。

但是無論如何,這種病態的心理都是有害的,不僅會傷害到自己,也會傷害到自己依戀的對象。

如果想要改變現狀,可以嘗試給自己放一個假,在適當的時候轉換心情,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正視內心的真實想法。

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吃苦,學會先苦後甜的道理。只有這樣,在遇到人生的痛苦和快樂的時候,才不會輕易出現感情波動,反而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享受到最大程度的快樂。

其實很多人並不是不想負責,而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負責。

很有可能他們患有神經性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調症。如果發自內心的想要改變現狀,就需要學會在遇到困難或問題的時候,儘可能不推卸責任。哪怕後果對於自己來說太過於沉重,也要學會接受現實,這樣才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更負責的人。

人生總會有苦有樂,我們不應該逃避需要面對的痛苦,也不應該沉迷於虛幻的美好當中。如果一些觀念和習慣已經過時,那麼勇敢地放棄它並去改變自己,才是更好的生活狀態。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前後黑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