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一直很努力,卻總是看不到希望?
早起、讀書、跑步到各種課程的學習,我們堅信嚴格自律、勤奮耐心、持續學習……然而這條成長路線並沒有讓我們得到想要的結果,從而改變人生。
我們每天忙碌到感動自己,然而這些活動都是內部循環,只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不直接對外產出,不會讓我們成為很厲害的人。
反之,如果我們投入外向成長,持續對外產出作品或價值,我們就能參與社會價值體系的循環,就能被他人強烈地需要,從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認知驅動》告訴我們需要先認識一下:「內向成長」和「外向成長」。
內向成長:即圍繞自身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早起、跑步、閱讀等。
外向成長:即圍繞外界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寫作、畫畫、編程等。
如果你讀書,那就可以寫讀書筆記、寫書評、把自己看的書的內容講給身邊的人聽;如果學外語可以試着幫別人翻譯一下文章或教別人學習;如果學習辦公軟件,可以幫同事處理一下文件,或者教他們一些小技巧等等。
輸出除了可以給別人帶來價值,獲得讚美產生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你學習的效果。
如果你想寫作輸出,本書作者提供的方向:
1、寫什麼內容可以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五十年之後再看依然是有價值的;
2、這些價值能幫助的人越多越好,能解決的痛點越普遍越好;
3、用知識去創造價值,而非經驗,因為知識不會過時,而經驗容易狹隘和枯竭;
4、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底層的新知,打造自己的風格;
5、立足長遠,慢慢積累,在過程中用所學的知識或產出的思考儘可能地去幫助他人……
如何能真正做成一件事?
01
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目標
「對於成長來講,消除情緒、保持專註、提升行動力其實都是細枝末節,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一旦我們找到那件茶不思飯不想都願意去做的事,我們的生活就會自帶平和、專註、高效的屬性。然而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不容易,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始終活在無目標的狀態中。」
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不必管世俗的標準,而是找到自己喜歡、發自內心想要追求的目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直接決定了你每天的生活是充滿樂趣還是無聊枯燥。
02
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要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成長的目標就不能只是「我想要什麼」,而要多問「我能給什麼」?比如「我想要」賣馬賺錢,那「我能給」一匹大家都認可的馬嗎?
學會創造價值,就開啟了成功之路,但想讓這條路更寬闊更暢通,還有一個秘訣,就是常含利他之心。
《論語》有云:「無欲則剛」。不計私利,才能在做事的時候輕鬆地突破人性的「枷鎖」,讓自己擁有更大的能量,而不會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因為不含私慾的利他之心,就是終極的成己之道。
有了利他心態,接下來重要的是,我們要像長期主義者一樣行動。
看看那些有所作為的人,很多人的成就都源於長期主義,很多大師級的人物更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提到「七年定律」——「一個人精通一項技能大約需要7年時間,而很多人一輩子通常只學一項技能,如果以7年為周期,我們這一生其實可以活很多輩子…」
但是很多人對創造力的認知仍然停留在想到或者知道的層面上,腦子裡一想到成事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我們就會想放棄了。那怎樣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並且把事情盡善盡美呢?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說過:「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的—先在腦中構思,然後付諸實踐。」
而周嶺老師給我們的方法則是:「寫下來」。
他解決為什麼會給這樣的建議:「書寫自己當前面臨的負面事件,就可以調動更多的理性資源幫助我們整理思路,使處理情緒思維的優先級暫居其後,同時,書寫這一行為可以激活大腦皮層的語言區和書寫區,使我們對當前遇到的負面事件有一個更為具體和清晰的認識,所以書寫可以讓負面情緒得到一定的緩衝,使人慢慢地恢復理智或理性。」
當我們有任何遠大想法的時候,可能自己總會覺得實現不了。但如果我們把想法寫下來,再一步一步地規劃一條離實現想法最近的路子,一步一個腳印把模糊的難題給消除掉,說不定我們就能把想法給實現了。
知道不等於做到,做到不等於做好,我們的目標應該永遠放在做好、做得更好之上,這樣才會離實現自己的理想越來越近。
周嶺在本書的「結語」中這樣寫道,「一流的生活是覺知,是內修,它可以讓我們自身變得更好;而頂級的生活是創造,是外修,它可以讓別人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