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學成績就不好,以後怎麼辦?」
「我現在這個樣子,以後老了怎麼辦?」
「企業目前還好,但競爭太大了,一定要開分公司規避風險!」
每個人對未來、對現狀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擔心,有危機意識是一種健康的狀態,但如果這種擔心超出了正常範圍、導致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甚至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和情緒健康,那就需要引起重視,因為這可能會導致焦慮情緒。
焦慮,可以是一種情緒,也可以是一種病症。
過度擔心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可能形成焦慮情緒;而焦慮情緒持續久了,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可能會發展成為病症。
人有情緒,是正常的,而且大多人會自我調整、自我梳理,從而從一種情緒中走出來,重新看待這個事物,並讓自己得到成長。
但也有一部分人,自己不能開導自己、不能找到情緒的平衡點,會在一個情緒里越陷越深,最終出現情緒問題,既影響關係也影響健康。
那我們為什麼會產生焦慮情緒呢?
其實任何情緒的產生,都跟本人有關。
情緒是一個人對外界事物變化所產生的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和反應。這個觀點說明,情緒和每個人的認知有很大的關係。
疫情出現,很多人擔心健康、擔心收入、擔心就業等等,陷入一種莫名的恐慌中,終日不可安寧;
同樣在疫情期間,很多人看到了商機、看到了變化、看到很多難得的機會,從而開始了新的嘗試,每天都充實忙碌;
同樣的外界事物,每個人的反應不一樣,帶來的結果不一樣。
因此,焦慮情緒的產生,跟我們的認知有關、跟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跟我們對未來的把握等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如何看待現在的生活、如何看待時代的各種變化、如何分析這些變化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如何去迎接這些每天到來的變化等,都會讓我們產生各種不一樣的情緒。
如果我們滿意現在的生活、清晰時代變化的方向、願意去適應已經到來的變化、並且相信我們有能力在各種變化中把控好方向,那麼我們就一直會處於積極應對的狀態。
如果我們擔心這些變化我們應對不了、會導致我們的生活發生改變、會在時代的洪流中迷失自己,那麼我們就會因此而產生擔心、焦慮的情緒。
因此,時刻關注自己的情緒、梳理自己的情緒,會讓自己始終處於比較健康的情緒中,生活和工作都不會受太大的不良影響,這才是真正的對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