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內心深處感到極度的痛苦和壓抑,卻仍會每天微笑着面對工作、家人。你以為這是成長的代價,但其實,還有一種可能是,你患上了微笑型抑鬱症。
10年前,有個叫走飯的網友發佈了一條微博。她說: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時至今日,依然每天有人在走飯的這一條微博下,留下自己無望無助的痛苦感受。
抑鬱症已經成為21世紀的全球流行病
這並非危言聳聽,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為18%。而在今年3月發佈的科學簡報中明確提到,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抑鬱症發病率大幅上升了28%。
我國抑鬱症患者超過9500萬,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調查研究顯示,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28%,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接近於成人。
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漏診率
自殺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最嚴重的後果之一,近幾年,時常會有名人因此而登上熱搜榜首,引大眾驚嘆:這不是熒幕上那個樂觀、開朗、陽光的人嗎,怎麼竟會受到抑鬱症的折磨,且病得如此之重。
「當情緒長期低落時,47%的人選擇獨自一人默默忍受,將負面情緒壓抑在內心。」
也許《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的這段分析,可以令我們窺見一些抑鬱症的誘因。
另外,大眾對抑鬱症缺乏科學認識,分不清抑鬱症和普通情緒低落的區別,當前臨床診斷上主要依靠現象學及量表式檢查,也意味着抑鬱症的低識別率和高漏診率。
根據《柳葉刀·精神病學》發佈的調查顯示,目前國內抑鬱症患者就診率僅9.5%,治療率僅6.8%,這意味着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並沒有得到有效治療。
早在千年前,中醫就已經注意到了抑鬱癥狀
雖然傳統中醫沒有「抑鬱症」這個概念,但中醫古籍中可以查閱到非常多關於抑鬱現象的研究,比如《黃帝內經》中大量記載了「悲」、「不樂」、「憂」等情緒詞;漢代的《金匱要略》中提到了「喜悲傷欲哭」、「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等癥狀,都與如今的抑鬱症有相似之處。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皆分陰陽,腎為先天之本,人體的陽氣生髮的根本——元陽,正是藏在腎。陽氣主向外向上升發,如果腎陽虧虛,陽氣不能溫煦全身,就會很容易導致壓抑或者是沉重的狀態,進而影響整個人體的代謝減弱。
腎陽不足是人體所有陽虛的根本,由此引致的臟腑功能減退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和疾病,如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性激素分泌不足,中醫辨證多屬腎陽虛,要通過補腎陽治療。
中藥治療抑鬱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面對抑鬱症這個世界難題,同仁堂研究院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藥物實驗,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抗抑鬱創新中藥——巴戟天寡糖膠囊。
傳統中藥材巴戟天,味甘、辛,性微溫,歸腎、肝經,是既能夠溫補腎陽,又能夠填補腎精的補腎良藥。
而巴戟天中含有的非常特殊的成分——巴戟天寡糖,經現代藥理研究,對五羥色胺、多巴胺神經功能具顯著增強作用,針對抑鬱症,能夠提供穩定的治療作用。
目前,巴戟天寡糖膠囊廣泛應用於輕、中度抑鬱症,在急性治療期、鞏固治療期、維持治療期療效確切,安全性良好,對肝腎無負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每個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鬱症
從卓別林到憨豆先生,從張國榮到崔雪莉,抑鬱症並不會因為你的能力高低、年齡大小、貧窮或是富貴,就對你區別對待。
多年來,一直有很多人對抑鬱症存在偏見,「矯情、想太多」的聲音比比皆是,這也導致很多人在得了抑鬱症之後不敢尋求幫助。而早期的識別,恰恰是阻止抑鬱症從輕度轉向重度的最關鍵階段。
不經他人苦,莫論他人非。很多時候,對於他人的痛苦,我們其實並沒有辦法真正地感同身受。
如果每一個人,無論是朋友、親人、臨床醫生,甚至是陌生人,都能給予真心的關愛和呵護,盡己所能地提供陪伴和支持,才能更好幫助身邊的潛在抑鬱症患者早發現、早檢查、早治療,走出抑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