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經一個多月了,各位有注意到自己孩子的心理狀況嗎?除了做好防疫措施,更要關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開學後的一個月對孩子進行情緒觀察,有助於及早發現抑鬱青少年並給予適當協助與診療。
據調查,12至17歲青少年的重度抑鬱症發病率從2011年的8.3%增加到2016年的13%。僅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接受治療。而校園進行抑鬱症普篩,有助於抑鬱癥狀的青少年被辨識出的機率。
研究顯示,校園進行抑鬱普篩,可提高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現率與就診率,建議除了在大學進行也應該要在高中實施,學校可以和地區的醫療資源結合,雖然醫師進入高中校園不能直接開藥,需要由家長陪同孩子就醫,但常規標靶篩檢有便於抑鬱青少年的後續追蹤治療。
即便施行普篩也是會有漏網之魚,其中原因包含施行時間點、施行的次數、相關人力的配合(如長期追蹤、後續轉介)。
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建議,除了普篩外,通過師生與同學間彼此的關懷,建立自身情緒檢視的習慣,以及了解心理健康相關資訊並懂得適時紓壓維持健康身心,會是更好的防範方法。
成人抑鬱症常以典型抑鬱症的形式呈現,像是情緒低落、常常想哭、沒胃口、常常有負面想法等。
而青少年抑鬱症往往以非典型的形式呈現,主要可以有以下七種形態體現:
1.身體出現很多小毛病。
2.暴食/厭食。
3.過度在意自己的身材。
4.強迫性思考。
5.恐慌。
6.情緒起伏強烈。
7.性格大變。
父母較難覺察家中的青少年是處於叛逆、抑鬱情緒還是罹患抑鬱症,反倒是教育現場第一線的老師,較容易從眾中發現差異,同學也相對容易發現自己的朋友是否與以往不同。
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建議學校除了進行抑鬱症普篩更要重視心理健康促進的知能傳遞,建立學校老師和青少年懂得抑鬱症的辨識、預防及適時尋求協助。
原文原創自榮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並標明出處。有任何疑問,可以點擊頭像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