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2022年09月26日04:07:23 心理 1200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當下很多人,正在變得越來越焦慮。


不管是我郵箱、微信里收到一封封信和留言,還是單仁行後台里讀者們的傾訴,很多人都在焦慮,焦慮當下生活、工作、事業、社會和未來。


這種焦慮不光是企業主,還呈現着一種年輕化,透過字眼,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幅皺着眉頭的年輕面孔。


它跟我們當下的經濟環境有關,卻又不是完全因為環境。


可能作為老一輩,面對這種「焦慮」,往往難以理解:


你們不愁吃不愁穿,比我們當初生活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你們有什麼可焦慮的?


也有專家在喊,現代人焦慮是因為心裏太脆弱,經歷得太少了。


其實每代人成長環境不一樣,面臨的問題不一樣,自然也會有不一樣的煩惱。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焦慮的年輕化,並不是今天的人變得脆弱了,而是社會變化所導致的集體現象,不是他們經歷的太少,反而是他們經歷的太多,太快了。


怎麼理解呢?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首先,焦慮≠焦慮症,焦慮症是一種病。


而焦慮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壞的預想,陷入了緊張和不安。


為什麼這代人越來越焦慮了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在過去接受的教育中,缺乏了「如何做一個平凡人」的內容。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中國的大部分父母都是「大家長式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教育孩子,省吃儉用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上好的輔導班,也無時無刻不在告訴孩子:


你不努力做「人上人」,就只能做「人下人」。


很多老闆也在用這樣的「家長式方法」去管理團隊。


但是,他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個階級社會


只要是階級社會,就有馬太效應在起作用,絕大多數的人都只看到了20%的人高光時刻的模樣,忽略了馬太效應當中的倍增定律。


「成功是來源於不斷學習積累和行動所產生的複利,只有一次次小目標的達成,加上恰到好處的幸運,才能產生大的成功。」


當大部分人沒辦法成為20%的人的時候,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好失敗,是不是個廢物,等到下一次要行動了,就會無比恐懼失敗,反而耽誤了行動本身。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這就是「災難化思考」,一旦陷入這種思維誤區之後,人們的行動力就會越來越差,惡性循環。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獲得快樂的「閾值」越來越高了。


過去我們的娛樂方式是什麼?


看書、看電視、條件好一點玩玩電腦遊戲。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這些至少需要我們付出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甚至還要去主動思考才能獲得快樂。


但今天社會的速度在加快,造富的神話也在加快。


原來的「快樂」被打包成了不需要動腦,「短平快」的短視頻段子,變成了「我也可以一夜暴富」的神話。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大腦在這種短時間、高頻率的刺激之下,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幾十秒,幾分鐘就能讓人覺得快樂。


但這種簡單的「快樂」刺激多了,獲得快樂的「閾值」就越來越高。


閾值被提高的後果,就是做一些需要長時間,正收益的事情,大家已經沒什麼耐心去感受快樂了,就像今天還有多少人能沉下心讀一本書,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甚至很多人連幾千字都不願意看下去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沉迷一段時間的短視頻段子、暴富夢想之後,會明顯感覺自己變「浮躁」了。


因為大家都在渴望着即時滿足,快樂的閾值提高了,不再願意去接受延遲滿足,做一些時間長,需要動腦思考,但收益更大的事。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當然,你以為我聊這些,是要把這些問題甩給家長和社交媒體嗎?


當然不是,這些問題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社會加速。


什麼是社會加速?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社會加速有三種類型:技術加速、生活節奏的加速、以及社會變遷的加速。


技術加速很容易理解。


過去20年里,科技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最直接的體驗就是生產力大爆發。


綠皮火車變成了高鐵飛機、寫信變成了微信、人工生產變成了全自動生產線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技術加速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我們生活節奏的加速。


車越跑越快,但我們並沒有省下多少時間去休息,去思考,反而要去往更多的地方;


發微信比寫信快得多,但我們微信也裝了幾千個人,聊天都成了一件讓人疲憊的任務。


這樣的技術進步和生活節奏的進步並不是相互獨立,它們會彼此促進:


也就是技術進步的加速,促使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導致生產生活的循環時間越來越短;


生產生活的循環時間越來越短,倒逼技術進一步加速。


在聯歡的作用下,就產生了社會變遷的加速,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加速出現,但我們進步的腳和手和腦袋,也出現了不協調的情況。


舊有的線性思維,已經無法解決今天非線性的問題。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對企業和個人來說,引導自己遠離焦慮,更有利於我們的生活和事業。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首先,認清社會的現實,找到良性循環的起點。


只要是階級社會,就會有二八定律在起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眼裡只有目標,但是沒有實現目標的方法和行動,自己拼勁全力也難以從「8」跨越到「2」。


這個時候,認清這一點,少一點對自己的責備和焦慮。


人不能跟着環境隨波逐流,社會加速所帶來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看到問題,相互責備,而是擺正心態,學着去解決問題,開始學習和積累,先專註做好一件事,進入孕育成功的良性軌道。


第二,避開災難化思考的模式,找到能讓自己獲得成就感的手段。


獲得成就並不是只有「做人上人」這一條路,即使我們僥倖成為了現在別人眼中的「人上人」,我們還會發現頭頂還有更高的階層。


「垮掉」的一代人: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 - 天天要聞


真正能讓我們獲得成就感的目標,不是應該跟別人比,做「人上人」,而是應該跟自己過去比,做「更好的人」。


第三,延遲滿足,尋找「長期的快樂」。


做到延遲滿足,就要着眼於全生命周期的收益去做決策,而不是只看眼前的收益,這是一種基於理性選擇的智慧,


把一個長期目標拆分成一個個的短期目標,然後分階段不斷的「延遲」再「滿足」,持續的給自己正面的反饋。


最終,我們可能就會發現,提升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個功利的目標,而是一個結果。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