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承認平凡,與焦慮共存

2022年09月17日23:25:02 心理 1727

焦慮,比較抽象,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狀態,好像這個時代的你,如果沒點兒焦慮才是格格不入的「怪物」。

於是,我們將壞情緒歸結於焦慮,又在焦慮中不停內耗到精疲力竭。

打開焦慮,通往焦慮的深處,探究它是從何而來?

我們用一句話來總結,不一定準確,只是概括焦慮產生的緣由,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

比如:我們並不願意表露脆弱、多數會視隱忍為大度、「不配得」感時常相伴左右、十分怕孤獨、無法接受不確定性。

這些都是內心不強大的表現,也正是因為這此導致焦慮,帶我們陷入苦不堪言的境地。所以,我們開始排斥焦慮,想盡辦法要趕走「焦慮」。

可是,有焦慮,才會有思考,也才會有突破,不斷突破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與焦慮共存的好處。

「薦讀」承認平凡,與焦慮共存 - 天天要聞


01大膽表露你的脆弱

我們多數人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別給別人添麻煩」,認為內心不強大才會表達負面情緒,這是一個大誤解。

我們在什麼時候會脆弱?

等回復、無所事事、被拒絕、失去心愛的人或物等等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失落和沮喪,甚至脆弱到不堪一擊。

你看,這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過的,為何還要反人性的包裝和對抗呢?

當你相信自己是值得被認真對待,才能夠冒着不被接納的風險,袒露自己真實的一面,表達弱小的自憶,正是自我高價值的表現。

真實表達,往往更容易收穫真誠的關係和愛,還有,得到真正的歸屬感。

焦慮提醒你卸下要強的面具。

「薦讀」承認平凡,與焦慮共存 - 天天要聞


02不隱忍情緒,保護邊界感

謙謙君子,風度翩翩,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並不是所有的大度都能和善一段關係,圓滿一個結局。有時,需要我們真實表達不滿,甚至憤怒,只要不傷害別人即可。

當你被道德綁架,可以大聲說「不」,每個人都有道德底線,我們不去觸碰他人底線,更要保護好與他人交往的邊界感。

一旦自我防禦被衝破,要做的不是隱忍,而是直面表達憤怒,真實表達內心所感並不是傷害他人,而是讓他人了解真實的你和你的想法。

我們看看愛情、友情,還有職場中各種關係的不歡而散,往往是這樣的過程:

初時隱忍,對方誤解;中期強忍,對方習慣;後期忍無可忍,雙方爆發,然後終止一段關係。

有時,你的不真實,並不能維護你的良好形象,回歸質樸,更容易接近彼此距離,走得長久。

焦慮讓你學會化繁為簡。

「薦讀」承認平凡,與焦慮共存 - 天天要聞

03穩定自我價值感

「不配得」心理會讓我們與成功擦肩而過,這種不正確的自我感受來源於無法肯定自我價值。

這裡所講到的自我價值並不是信心,而是你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無論在任何時候。

比如,我們在一次應聘中失敗,往往第一個念頭會是給自己貼上「無價值」的標籤。

其實,做不好一件事,或者讓別人失望,並不代表你沒有價值,只是價值在此未被體現罷了。

任何時候,我們要明白自己是有價值的,無論順境逆境我們的自身價值一直存在。

穩定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並發揮它們的作用,要相信,每個人既存在於這世間,就必定有意義,有價值。

而信心與自我價值感不同,不是說有信心才能體現自我價值,信心只是做事時的堅定信念,沒信心不代表我們沒有價值。

你有價值,這是很肯定的說法。

焦慮提升你的覺察力。

「薦讀」承認平凡,與焦慮共存 - 天天要聞

04成長都是獨自完成的

浮躁的時代,海量信息獲取的簡便反而讓我們越來越不會獨處。我們的成績需要被肯定,我們的悲傷需要被安撫。

向外索求讓你越來越焦慮,我們的高興與否並不是自己掌控,而是以別人的評價決定。

做事的出發點是考量別人的感受,唯獨不問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們似乎忘記要接納自己,好好與自己相處。

拚命向外求,大抵離初衷發心越來越遠,我們極力要維護的關係並不圓融。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自進行的,無人能替代,學習、思考、行動,哪一樣不需要你親自做?

守得住寂寞,才能看得見繁華。

獨處,是一種能力,

瓦爾登湖》的亨利·戴維梭羅170多年前,在內外交困下,他憤懣、焦慮、迷茫,找不到出口。

一天,他來到瓦爾登湖,開啟了一個人的獨居生活,遠離人煙,他有了大部分與自己相處的時間,這讓他獲得了心靈的純粹。

有時間增加自己精神財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到安逸的人。

回歸本真,回歸心靈,在自己構築的烏托邦里,卸下滿身的疲憊,凌亂的心緒會得到釋放。

焦慮教會你獨立。

「薦讀」承認平凡,與焦慮共存 - 天天要聞

05唯一的確定就是不確定性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焦躁的起因,是不是都源於破壞了計劃,超出預期。

比如,我們費心完成的一項工作,並沒有得到褒獎,壞情緒達到最冰點。

再比如,我們計劃的旅行,卻被疫情打破,無奈封閉在家。

遇到違背原規劃事宜,我們的心情立即不好,而這個不好就是不能接受「不確定性」。

生活充滿着各式各樣的不確定,並不能按照你理想的樣子進展。

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需要我們學會跟不確定共存的。

這相不確定共存的唯一方法,大抵就是:

承認並接受不確定就是唯一確定的事。

去做好那些讓你真切感覺自己活着的事,放棄與「不確定」對抗。

焦慮讓你學會接納。

最後想說:

焦慮不代表沒有痛苦。事實上,焦慮的過程還可能會困擾你的情緒。

承認平凡,接受焦慮,不必否認,並與之齊肩同行,本身就是一種勇氣,一種超越。

「薦讀」承認平凡,與焦慮共存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