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最大的學問,就是人的學問。沒有我們作為觀察的人,外界也就失去可以談論的意義。
《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大學》的三個綱領。我們可以從這三綱來看待人道,也就可以從這三綱開始來將心學和心理學聯繫在一起。
因為心學是需要自身實際修為的,那麼它應用在心理學中,工作首先是從諮詢師開始,然後是建立咨訪關係,最後如果能啟發來訪者也對心學有所領悟更好。
那這裡就先來講解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內容。這三綱可以對於諮詢師本人,對於咨訪關係,以及對於來訪者本人,都有着指導意義。
明明德
格式塔心理學提出了心物場的概念,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相應的心物場,我們的內心對於物質有着影響作用,我們會相互影響。這種心物場,就像是在描述「德」的作用。
每個人都有心物場,區別是影響力大小的不同。隨着德越厚重,這樣的人對於事物的認知越深刻,影響力也越大,德也表現為明的狀態。明明德,是彰顯自己的美德,從而影響更多的人。
對於諮詢師而言,是要能夠有美好的品德,要能夠為來訪者的福祉考慮,要能夠提出方案來幫助來訪者。對來訪者而言,諮詢師也是要幫助來訪者去了解自己的心物場,通過諮詢幫助來訪者有和諧的心理和生活狀態。
親民
親民,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諮詢師本人的生活,是需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諮詢師的工作,更是需要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通過諮詢,也是要讓來訪者有能力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與人相處,普適的做法是用關心、尊重、理解、真誠的態度來對待。這樣的態度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是可以幫助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親民所隱含的前提,是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為自己的人生而負責。我們可以相互親近,但不去破壞彼此的獨立自主性。在諮詢中,諮詢師要為結束諮詢而準備,即幫助來訪者有能力去良好地獨自生活。
我們的人性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呢?我們與人相處,那個限度在哪裡呢?《大學》中說,我們可以達到至善的程度,至善是完美的。
在人本心理學中,馬斯洛有寫一本《人性能達到的境界》。古人也有在追求人性的提升,最高的程度就是聖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就在經典之中,如陽明先生教我們是去私慾存天理。隨着我們內心越加清凈,心念、言行也就越符合於天理。
從心學來看待,我們可以覺察,諮詢師自己有無私慾妄想?諮詢師對待來訪者有無私慾妄想?來訪者自己有無私慾妄想?假如我們能減少這些私慾妄想,我們也會趨向於至善的境界。
從這三個綱領來指導,諮詢師和來訪者,都可以去完善自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達到美好的生活狀態。
文章為個人關於心學和心理學的筆記,喜歡歡迎持續關注。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