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速讀|面對危險,焦慮的人跑的更快?

2022年07月16日00:56:24 心理 1360

文獻速讀|面對危險,焦慮的人跑的更快? - 天天要聞


Hello,大家好。


這裡是壹腦雲科研圈,我是小橙


提到恐懼,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我們會想到逃跑。


提到焦慮呢?我們會不會想到逃跑?


文獻速讀|面對危險,焦慮的人跑的更快? - 天天要聞


恐懼和焦慮都是對危險的反應,但時間不同。當某事迫在眉睫的威脅時,恐懼就會襲來:一隻老虎跳過柵欄,向你猛撲過去。


另一方面,當您有時間考慮威脅時,就會發生焦慮:您在遠處發現了一隻老虎,並有時間考慮是逃跑還是躲藏。


文獻速讀|面對危險,焦慮的人跑的更快? - 天天要聞


恐懼與焦慮均是對於危險的反應,但在時間上兩者有所差別。


加州理工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助理教授 Dean Mobbs於2019年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的「Slow escape decisions are swayed by trait anxiety」 這篇文章表明:焦慮的人能夠更快地逃離遠處危險的威脅。


「如果你告訴一個焦慮的人,大樓里有一隻老虎,那麼他們就會想快點離開,」Dean Mobbs說,「我們可以在大腦中看到這一點——當面對緩慢的攻擊性威脅時,焦慮的人在大腦的焦慮迴路中表現出更快和更強的活動。」


那麼接下來,大家快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具體的內容吧!


1

背景


焦慮通常被描述為一種持久的、有意識的恐懼狀態。理論研究提出,焦慮是一種獨立於恐懼的情緒狀態,當威脅越來越接近時,焦慮反而會被喚起,並且受組織焦慮狀態的影響應該最小。


雖然這在非人類動物文獻中得到普遍認可,但人類情感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相對較少關注焦慮和恐懼是否具有不同的相關神經迴路,以及在什麼條件下焦慮可能影響生態情景中的防禦行為。


此外,最近的進展區分了依賴不同神經迴路的不同類別的防禦反應,這可能使恐懼和焦慮之間的理論關係複雜化。


2

實驗

該研究建立在 Mobbs 及其同事之前的工作之上,這些工作梳理了人腦中的恐懼和焦慮迴路。在這項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在測量大腦活動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機內玩「虛擬捕食者」視頻遊戲。


參與者的目標是逃避虛擬捕食者的攻擊。他們等待即將到來的攻擊的時間越長,他們賺的錢就越多;如果他們等得太久而被抓住,他們的手就會受到電擊。


他們遇到三種顏色的虛擬捕食者,每種顏色代表不同的攻擊距離(圖1)。這裡的「快」和「慢」描述的是捕食者攻擊的時間。


文獻速讀|面對危險,焦慮的人跑的更快? - 天天要聞


受試者在執行這項任務的同時進行fMRI,以評估「反應性恐懼」和「認知性恐懼」網絡對他們逃跑決策的相對貢獻,以及這些迴路中的行為或大腦活動是否隨特質焦慮而變化。


結果發現,快速威脅會導致恐懼迴路中的反應,該迴路位於大腦的中央部分,由灰質和中扣帶皮層的兩個結構之間的連接組成。


相比之下,緩慢的威脅會導致更靠近大腦前部的焦慮迴路中的反應,該迴路由海馬體、後扣帶回皮層(都參與記憶和思考未來)和腹內側前額葉皮層(負責評估風險和做出決定的大腦區域)。


在這項新研究中,這些相同的測試是在被評為不同程度焦慮的人身上進行的。


結果表明,具有較高焦慮特徵的人比焦慮較低的人更快地逃脫了虛擬攻擊者,但僅在緩慢威脅的情況下。


3

結論

研究首次展示了焦慮個體的大腦如何對快速(基於恐懼)和緩慢(基於焦慮)做出反應攻擊威脅。結果表明,大多數人,無論是否焦慮,都會以同樣的方式應對快速威脅。以上過程在大多數條件下是可以正常運行的。但是當談到緩慢的威脅時,一個人的焦慮程度會有所不同:


他們越焦慮,他們就越早逃離危險境地。


文獻速讀|面對危險,焦慮的人跑的更快? - 天天要聞


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理工學院計算情感神經科學博士後學者Bowen J. Fung提到:


「這種焦慮只在相對長時間的負面情況下表現出來,緩慢的威脅似乎是明智的,這是我們在生態環境中獲得的第一個證據。我覺得特別有趣的一件事是,它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克服它』是一種避免焦慮感的策略——無論是撕下創可貼的身體疼痛,還是承認的情感負擔有罪。」


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該論文的合著者Song Qi也抱有相似觀點:


「儘管性格焦慮的受試者在任務中沒有賺到那麼多錢,但他們逃跑的頻率更高。因此,在進化上,由於對可能的風險的焦慮評估,在大膽獲得的回報和生存之間取得平衡似乎很重要,」


Mobbs解釋說,焦慮源於危險前的時間滯後,因為它讓我們有時間想像未來的情景並做出相應的計劃。


「焦慮是預測策略的一部分,它會導致預防,」他說,「但焦慮不一定是為現代世界而生的。今天,我們可以想像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危險情景。我們越能了解它是如何發生的在大腦中起作用,我們越能弄清楚這個過程是如何在焦慮症中分解的。」


以上就是這篇文獻的主要內容了,大家是不是對恐懼和焦慮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呢?


參考文獻:

Fung, B.J., Qi, S., Hassabis, D.,Daw, N., & Mobbs, D. (2019). Slow escape decisions are swayed by trait anxiety. Nature Human Behavior 3, 702–708.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19-0595-5


作者|小橙

排版|Uka

校對|喵君姐姐 昆昆


文獻速讀|面對危險,焦慮的人跑的更快?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