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今天吃什麼」是否表明你有「選擇困難症」?

2022年07月07日15:27:27 心理 1298

編輯:晴晨

「今天吃什麼」——一種來自靈魂的拷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面對過這種難以抉擇的時刻,當你詢問某人時,或希望對方給出滿意的答案,結果聽到的可能是「別問我,我有選擇困難症」,呵呵,一個漂亮的迴旋踢,球又拋給了你。

其實這樣的類似問題不單單表現在吃飯上,購物、出去遊玩時也常常會顯得猶豫不決,所以,我們常常習慣性稱它為「選擇困難症」。

糾結「今天吃什麼」是否表明你有「選擇困難症」? - 天天要聞

什麼是「選擇困難症」?

選擇恐懼症,也稱作選擇困難症。選擇恐懼,顯而易見是不自信和逃避責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識,害怕失敗。患上這種病的人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無法正常作出自己滿意的選擇,在幾個選擇中必須作出決定的時候很恐慌,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最後還是無法選擇,導致對於選擇產生某程度上的恐懼。

糾結「今天吃什麼」是否表明你有「選擇困難症」? - 天天要聞

聽上去讓人很揪心,只是隨口問了一句「今天吃什麼」,怎麼就「缺乏自立意識,害怕失敗」了呢?怎麼就「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了呢?仔細想想,每次打開外賣軟件時,之所以選擇困難,是因為美食太多了,潛意識裡「我」是都想吃,或者身邊的食物吃膩了,每一樣都不喜歡吃而已;購物時也一樣,不是選擇困難,是「都想買」或者「錢不夠」在作祟,選擇困難只是我們的借口、託詞,怎麼就成心理疾病了呢?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這一點時,並不認為自己真的是有「選擇困難症」,因為平時工作、生活中,特別是處於人生的某個十字路口,面對大大小小的選擇,我們並不存在任何選擇障礙,更談不上心理疾病了!

糾結「今天吃什麼」是否表明你有「選擇困難症」? - 天天要聞

不過既然多數人身上都有這種「通病」,除了「懶得去想、都想吃、都想買、錢不夠」,那麼還有其他原因在作祟嗎?

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曲姍介紹,醫學上沒有選擇困難症這個疾病,應該是人們給這類問題起的昵稱,表現是對於生活中的事情做選擇比較困難,要買什麼衣服、鞋子,要不要去哪旅遊等生活事件的選擇決定很搖擺、很糾結,依賴型人格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依賴型人格可能在日常中需要別人過分地提供建議跟保護,沒有別人的建議跟決策,自己很難在生活中做決策,這種情況屬於人格特點,沒有好壞之分。

如果這種情況對生活影響比較明顯,導致了不良的後果,建議做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有這類問題的人可能自信建立或者自我認同有缺陷,應該在如何建立自信、如何認識自我、如何避免過分依賴別人、劃清人際界限方面做些心理工作,可能會有很大幫助。

糾結「今天吃什麼」是否表明你有「選擇困難症」? - 天天要聞

通過專家的介紹,我們也看到了問題的「分水嶺」:因選擇困難而導致了不良的後果。這些不良後果除了前面提到的「恐懼,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之外,選擇恐懼症的人對選什麼都感到糾結、為難、猶豫、迷茫,可能會在幾個選擇面前舉棋不定,但總是無法做出最終的決定,為此耗時耗力,不僅自己會焦慮、無助,有時也讓身邊人感覺到煩躁,甚至伴有抑鬱、強迫症等心理問題。所以不能僅憑一句話、一件事或一個現象來妄下結論。

不過,即便我們沒有這樣的「心理疾病」,但還是要避免「過度糾結」,比如生活中最普通不過的小事,也要磨磨蹭蹭猶豫半天,這種做法也不可取。

參考來源:

1.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選擇恐懼症》

2.有來醫生《選擇困難症怎麼辦》

3.壹心理《選擇困難症 | 你想好今天吃什麼了嗎?》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