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時成為抑鬱帝國的臣民

2022年07月02日01:09:06 心理 1947

文:書俠麥克元

我們何時成為抑鬱帝國的臣民 - 天天要聞


我們何時成為抑鬱帝國的臣民 - 天天要聞

當我聽到或者在新聞上,看到某個名人因為抑鬱症而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我在想,抑鬱症真的那麼可怕嗎?

而我們生活中更多的普通人長年累月遭受抑鬱症的困擾的時候,往往被忽略,直到有人我知道我朋友患了輕度抑鬱症,需要藥物緩解的時候,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抑鬱症在身邊已經有人依靠藥物來治療。

而且有些抑鬱症的患者已經年齡化到了中學生身上,這也就有一些學生選擇天台結束自己生命的原因所在,讓我不得不對抑鬱症有了新的認識。

我很困擾,不知何時何地,抑鬱症成了現代人們的一大困擾,尤其是城市裡的人們。究竟是什麼讓抑鬱症,成為一大「城市病」。我們不得不了解抑鬱症的前世今生,探究抑鬱症背後隱藏的科學與迷信。

我們何時成為抑鬱帝國的臣民 - 天天要聞

那麼抑鬱症是精神病還是神經病?它是怎麼被發現的?能否治癒呢?腦子裡無數個為什麼,抑鬱症真的那麼恐懼嗎?

這就不得不提由喬納森·薩多斯基所著的《抑鬱帝國》,他是凱斯西儲大學醫學史教授,多年研究方向為精神病學流行病學、臨床精神病學、醫學人類學、心理疾病治療史和抑鬱症史等等。

這是一本關於抑鬱症的歷史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越千年的宏大而又嶄新的視角,更是一本引發我們對抑鬱症進行深度思考,試圖揭開抑鬱症的真相,幫助我們對抑鬱症的理解更加深刻,進而幫助我們走出抑鬱的陰霾。通過梳理抑鬱症的古今歷史脈絡,從概念、理論、治療、現狀等角度來解讀抑鬱症。

抑鬱症有多可怕,我們來看看那些歷史上的名流,都是如何結束自己的一生的,比如海明威、三毛、阮玲玉希斯萊傑張國榮海子、陳寶蓮、李恩珠、陳百強喬任梁等人,都選擇了輕生,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而抑鬱症業已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號心理殺手」。

我們何時成為抑鬱帝國的臣民 - 天天要聞

究竟什麼是抑鬱症呢?

在醫學上抑鬱症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以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興趣減退等

。心情低落和現實過得不開心,情緒長時間地低落消沉,從一開始的悶悶不樂到最後的悲痛欲絕,自卑、痛苦、悲觀、厭世,感覺活着每一天都是在絕望地折磨自己,消極,逃避,最後甚至更有自殺傾向和行為。還伴有軀體化癥狀:胸悶,氣短。每天只想躺在床上,什麼都不想動。有明顯的焦慮感。更嚴重者會出現幻聽被害妄想症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癥狀。

抑鬱症還有發作時間,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一年,甚至數年,大多數病例有複發的傾向。而結束自己生命時抑鬱症患者最嚴重的後果之一。並且結束自己方式的手段,有時候特別近乎於殘忍。

當看到這些定義和癥狀的時候,我都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也得了抑鬱症。

然而抑鬱並不只是傷害自己,有時候對我們身邊的親人,帶來的傷害也是持久的。

很多母親,在產後很容易患上產後抑鬱症,因為有同學的例子在,我就特別關注我媳婦在這方面的動態。生怕她產後患上抑鬱症,但是月子期間還是會有心情不好,不開心,甚至有離婚的衝動。由於抑鬱症的長期性,千萬不要說,生完孩子都好多年了,還沒有心態調整好這樣的話了,真的很傷人。

我們對待抑鬱的親人,所能做的就是理解,因為我們無法想像他們在抑鬱症的折磨下會經歷怎樣的傷害,如果他身邊的親人再不理解,那麼傷害就是雙重的。但是家人本身也是抑鬱症的受害人之一。

世界上沒人愛的感覺,真的很絕望,沒有希望的未來,跳不過的檻,最終抑鬱症患者會走向生命的終結,更甚者會把無辜者的生命也終結。

我們何時成為抑鬱帝國的臣民 - 天天要聞

抑鬱症的發病原理尚不得而知,但是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也在不斷更新。得病不是可怕的事,可怕的是得病得不到治療,尤其是家人的理解性治療。

無論怎樣,我們要關注抑鬱症帶來的危害,也要敢於面對抑鬱症帶給我們的挑戰。

生活時有艱難,或許我們無法避免整個環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但我們能做的只有從根本上了解抑鬱的產生和原理。

喬納森的《抑鬱帝國》可以告訴我們的是,這個帝國如今還在不斷擴張。如果我們不去正視這個現象,那麼抑鬱帝國治下的「臣民」只會越來越多,越多越極端。但作者告訴了我們,這個帝國版圖的擴張史,也告訴了我們抑鬱帝國的「生存法則」。敢不敢揭竿而起,就看我們的了。

我們要敢於對這位抑鬱帝國的大帝說一句:去你的抑鬱症吧,我命由我不由你。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