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會有一些對普通人都能用的基礎套餐。如何疏導情緒,療愈創傷,滋養內在,啟動智慧,這是一套系統的學問。
首先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學習放鬆,關照自己的感受。有時也可以調整一下思維,那些不理性的信念:不用一下做到完美,不必一直保持完美的狀態。
從情緒開始,看緊張到哪個程度?如果緊張到臉紅、心跳加速,喉嚨里卡着,說不出來的程度。
那這個最合適的方法,應該就是去見一下精神科醫生。聽一下醫生的意見。因為心理學認為,出現一種情景,這種情景引發了生理指標的變化,出現器質性病變。
去見一下精神科醫生,吃一點葯就會緩解狀態。這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如果見心理諮詢師的話,成本很高,但有可能徹底告別這種狀態,會治癒。
緊張,其實是正常情況,誰都會緊張,第一次演講,第一次見女友,第一次面試。但有的緊張會隨着一些場景的變化,事情的消失而消失。
這一部分針對不會消失的緊張,是莫名的慌。坐不住到影響日常的生活、工作的情況下。還可能是他對某一場景,有過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於是形成了遇到這場景就緊張。
要做的是,了解成因,評估目前的情況,再針對性的設定改善方案。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理解與接納
如果是一般,輕微的緊張,那可以首先了解自己緊張的原因。理解和接納的態度,更有助於一個人狀態的改善。
父母可能因為有不同的孩子兒,愛的有差異。我認為,在世界上,身體是最愛自己的,沒有之一。
比如心情不好就會難受,會覺得世界是灰色的,心覺得心在一抽一抽的疼,會覺得胳膊酸腿疼。身體和心靈是在一起的。
身體出現緊張,大概率是心裏不舒服。實際上,緊張對本人是有好處的。雖然緊張影響了交友,卻可能讓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很圓滿,也可能迴避了某些不想出現的狀態……
在我看來,緊張是一種選擇,甚至生病也是。本質上人是因病獲益的。身體和潛意識做出了一種選擇,當我們看不到選擇帶來的好處時,就覺得他生病了,很痛苦。
那如果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潛意識做出的這個選擇帶來的好處。認真的衡量評估,決定自己是否緊張。那這個人就擁有了更大的自由。
有時人痛苦一個重要原因是不願意接受。比如一個母親痛苦於兒子不上學和女兒哭鬧。她覺得自己想法是對的,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呢?她把自己的想法當做真理一樣。
我當時在想是,女兒不上學這件事的痛苦級別高呢?還是她試圖改變女兒的努力,痛苦級別高呢?
更本質上,這是一種權力鬥爭。媽媽試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女兒身上,這導致了女兒的身體痛苦,情緒痛苦,於是和她對着干。
女兒的對着干,讓媽媽受不了,於是發動全家人去壓制女兒……如果持續下去,女兒可能會用更嚴重的手段來對抗,比如虐待自己的身體,離家出走。
潛台詞是:我對抗不了你的意志,我可以離開你。其實更好的方法是,接受身體痛苦和情緒痛苦的存在,深入其中,好好感受這些痛苦,讓它們自由流動。
緩解壓力自助餐
中國人說話很有智慧,我們說通情達理,是一定要先把感情理順,再講道理。這樣才能有用,當感情不通時,任何的話都是白費,無法走進對方的心裏。
感情理順之後,再聊心理疏導這部分。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有個標準,他認為心理健康是自信加熱情。意思是:
當活力能滋養自體時,就是自信,當活力能滋養客體時,就是熱情。坦白說,按這個標準,我認識的心理健康人士真的太少了。
這是理想狀態,是我們可以始終努力的方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一個人能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自我的完善。
面對日常的壓力和情緒處理,其實是這條路上的一部分。關於壓力,我印象最深刻的處理方式是岳老師教的,情緒自助餐。
簡單來說,就像唱戲的10個字,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武。手就是做手工,寫文章,做點手部運動,對於有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排解壓力的好方式。
眼可以去看風景,看電視,看綜藝,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也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身體就是那可太多了,瑜伽運動,鍛煉健身,跑步等,都是非常好的緩解壓力的方式。
當一個人應對壓力,策略越多,效果就越好。因為他面對壓力,面對挫折,有更多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就更可能從逆境中走出來,相比一般人這種類型的挫折商更高。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緩解壓力的方式,越獨特的越有價值。策略是術的層面,更重要的是學習一套心法,讓自己身處洪流之中,身處驚濤駭浪之中,依然可以穩定自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願你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與諸君共勉。
部分觀點來自武志紅,岳曉東和科胡特。謝謝你的欣賞,歡迎留言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