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心理狀況越關注。在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情緒出現問題的比例增高,從前聞所未聞的焦慮症甚至抑鬱症等開始出現在生活中,甚至向低齡化的方向發展。
看點心理方面的書,不但有用,而且必要。前幾天給大家推薦過《被討厭的勇氣》,今天推薦另外一本淺顯易讀的心理書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我推薦給了好幾個好朋友,值得一讀。
PART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德波撰寫,他為了讓普通讀者也能了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諮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特意選取了經典童話《柳林風聲》中的動物形象,讓他們演繹了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讀起來不僅有知識性,也很有趣味性。這本書是作者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
本書文字淺顯易懂,將心理知識融入在對話和情節中。我的建議是,不光成年人可以讀,還可以推薦給小朋友讀一讀。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情緒,了解心理諮詢。
接下來,我們一起聽一聽蛤蟆先生的故事吧。
PART2
故事是以鼴鼠開始的。
天氣很悶,他打算出去走走,最近他常覺得跟河鼠在一起的生活令他焦躁——這種想法當然不對,河鼠對他很好,給他介紹了很多朋友,還特別能幹……可即便如此,鼴鼠仍然覺得很不舒服,他感到幾乎沒辦法做自己,好像總是活在河鼠的影子里。
他想起來很久沒見老朋友蛤蟆,想去找他串串門。河鼠叮囑他「你小心點兒,忘了上次你自己迷路了嗎」,鼴鼠嘴上說著「我會當心的」,心裏卻很不爽,他寧願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做錯了也沒關係,卻不希望和河鼠總是這樣管着自己。
嗨,讀到這裡有沒有引起你的聯想?
沒錯,鼴鼠和河鼠,像極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父母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包辦一切,不給孩子嘗試甚至犯錯的機會。表面看上去,父母是因為愛才包辦一切,但卻讓孩子有一種「無法做自己」的強烈感受。
鼴鼠來到了蛤蟆的莊園。奇怪,往日繁榮莊園如今一派落寞。門鈴久久無人來應,鼴鼠繞到了後門拉門進去,看到了往日光鮮亮麗的蛤蟆先生穿着臟衣服,一臉悲傷,大哭着說:我現在整個人都不太好!
鼴鼠非常擔心,他印象中的蛤蟆先生可是個神采奕奕的傢伙。他總是打扮得光鮮亮麗,而且活力滿滿,他這是怎麼了呢?
回到家之後,鼴鼠跟河鼠商量,想辦法要幫助蛤蟆。他們從報紙上讀到一則心理諮詢師的廣告,決定勸蛤蟆去接受心理諮詢。第二天,去蛤蟆莊園的路上,他們遇到了老獾,他是蛤蟆父親的好朋友,一聽說了蛤蟆的狀況,獾立刻決定跟他們一起前往,他認為蛤蟆需要有人不容置疑地告訴他必須得振作起來。
然而,事情沒有他們想得那麼順利。
朋友們竭盡全力照顧他,鼓勵他,幾天過去毫無收效。蛤蟆仍然很悲傷。三個朋友商量之後決定採取行動,他們打電話聯絡、約定日期、對蛤蟆施壓,最終把他送心理諮詢師蒼鷺那裡。
蛤蟆非常不情願,但是想到朋友們為自己操心,勉為其難就去了。蒼鷺告訴蛤蟆,做心理諮詢的雙方必須是自願的,是一種合作關係,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蛤蟆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原來自己不僅僅是來這裡接受教育,而是主動的參與者啊?蛤蟆突然產生了一點興趣。這一次,他沒有問任何人的意見,自己決定繼續接受諮詢治療,他非渴望好起來,但蒼鷺並沒有給他任何保證。
在第二次諮詢之前,蛤蟆的日子特別難熬。
他無精打采,很早就醒來,腦子裡充滿了悲哀、病態的念頭。尤其是到了晚上,焦慮的念頭幾乎把他壓垮。他強迫自己每天都出去散步,可即便是沐浴在陽光里,他看到的的一切也都像是黑白相片一樣,失去了色彩。
第二次坐在諮詢室里,蒼鷺問蛤蟆感覺怎樣?他告訴蛤蟆,如果有一種情緒溫度計,從1到10來描述自己的感覺的話,會標記在哪個數字上?蛤蟆說最多是1-2。他三個月前曾經感到絕望,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蛤蟆說,他覺得自己是個沒價值的人,把生活弄得一團糟,活得像個笑話,不像其他人那麼好。他是別人口中的「好心的蛤蟆老朋友」,他努力維持着這種形象好保別人對自己的喜歡。
情緒惡化是在他一次歷險之後。他經歷了重重危險,終於逃回來的時候,河鼠救了他。蛤蟆很感激他,想跟他說說歷險故事時,河鼠卻說他是個「討人嫌的傢伙」,為了討好河鼠,蛤蟆只好承認自己很無恥,痛哭流涕地保證以後再也不這樣了;蛤蟆更害怕的是獾,每次看到他威嚴的眼神蛤蟆都忍不住哆嗦,像是看到了父親,讓他感到非常難受……被羞辱的時候,蛤蟆感到無比的尷尬和痛苦,他只好裝出英勇無畏的樣子,胡說一氣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蛤蟆越說越難過,越講越痛苦。他逐漸意識到,在面對河鼠、獾那種不自在的情形時,他感覺就像是小時候被父親狠狠責罵後的感受,那是「自我兒童狀態」。
一周後,蛤蟆來進行第三次諮詢。他非常享受蒼鷺對自己的全身心的關注,他這輩子從未得到過別人對自己如此的關注。
蒼鷺講解了什麼叫做「兒童自我模式」,它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迹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比如快樂、深情、憤怒、悲傷、恐懼。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
嬰兒做的所有事情都會引發父母的某些反應,而這些反應又會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每一個嬰兒必須學習如何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態,這些最早期的經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
嬰兒所有的一切只能依靠比強大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適應他們,而這種適應所形成的人格正是自己成人後的基礎。因此,童年對一人的影響堪稱重大。
蒼鷺問蛤蟆還有哪些最初的回憶?
他記得嚴苛的父親,他永遠都達不到父親的要求;他也記得安靜的母親,婚前順從自己的父親,婚後則順從於丈夫。在蛤蟆很小的時候,母親也曾跟他嬉笑逗鬧,但是母親在意丈夫的評價,看他臉色,後來也遵循蛤蟆父親嚴格的育兒觀,收起了慈母的一面,在蛤蟆的記憶里,母親擁抱他的次數少得可憐……
在這些回憶中,蛤蟆感受到了憤怒,對父母的極度憤怒。這種憤怒讓蛤蟆感到很痛苦,父母想必為他付出了極大的努力,讓他可以衣食無憂,如今他們去世了自己卻生他們的氣?
他嚎啕大哭起來,隨即又向蒼鷺道歉說自己不喜歡這樣大哭,蒼鷺告訴他,人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理解自己,理解情緒,雖然不喜歡大哭,但不需要否認情緒而壓抑自己。
哭也沒關係嗎?從小到大,蛤蟆的父親都不允許他哭,只要他一哭,父親就會發怒,他馬上就會停下。
蛤蟆說父親是個嚴厲而正直的人,他永遠是對的,而蛤蟆永遠是錯的。父親偶爾陪自己玩過幾次,蛤蟆太渴望得到他的愛和關注了,會犯錯,而父親會勃然大怒地離開;母親呢,因為只有這一個孩子,她對蛤蟆的關注非常多,把他當小寶寶一樣照顧,在他長大之後也依然如故。
成功而威嚴的祖父、外祖父,要求嚴苛的父母,在這種環境長大的蛤蟆被迫調整自己,順從他們的要求,很努力地取悅他們。他們太難取悅了,總是不滿意,蛤蟆後來又開始放任自己的浮誇和愚蠢,努力博得他們的關注。
在蒼鷺的提示下,蛤蟆發現自己好像早就喪失了「憤怒」這種情緒。他的憤怒是和內疚聯繫在一起的。
當他憤怒的時候,他採取的是比較緩和的方式來釋放,不讓對方察覺,比如撒潑耍性子,或者慪氣等等。
蛤蟆在諮詢療程中隱約感覺到自己好起來了。可是這一天,獾的到來,又讓他再次墮入痛苦。
獾以不容置疑地語氣說,他決定代替蛤蟆做小學董事。蛤蟆非常憤怒,他很看重學校董事的位子,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他又覺得獾更有能力,他說的應該是對的……獾走後他覺得自己已經無藥可救了。
再一次見到蒼鷺的時候,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蒼鷺,此時他已經決定了:按照獾的想法,寫辭職信,這樣對大家都好。
蒼鷺和蛤蟆一起分析了獾的行為,他處於一種「父母自我狀態」中,獾的父母可能是嚴厲的道德主義者,所以他才會這樣行事。
蛤蟆想起來,他以前也遇到過老師和女店員以父母的口吻說話,讓他覺得很不舒服。他們幾乎都是「挑剔型父母」的翻版,愛批評人、憤怒、嚴厲。
是不是人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
是的,蛤蟆也有,只不過它是用不同的方式來運作的,「父母狀態」像是一個法官,不斷地控訴別人,給他們定罪,順理成章地懲罰他們。
蛤蟆開始審視自己,他的確經常對自己進行審判,這正是以前父母對他做的事情。自我批判是最強烈的,也是最令人痛苦的。
蛤蟆逐漸醒悟過來,他決定不辭職。河鼠和鼴鼠也驚奇地發現蛤蟆變化很大,他更善於傾聽,更平和、更友善了。
伴隨着心理諮詢的推進,蛤蟆感覺自己漸漸地充滿了力量。
蒼鷺告訴他,人一般分為三種狀態,除了「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還有「成人自我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也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更好地了解自己。
人可以為自己的不快樂找很多怪罪的對象,但是到最後,做出選擇的還是自己。
與其總是責怪別人,不如對自己負起責任,這時候就會知道自己有力量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自己。
蛤蟆心中充滿了憤怒,他告訴蒼鷺自己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父親的挑剔中,後來他繼承了莊園,還擁有了很多的錢,他放浪形骸,在莊園里舉辦宴會,買很漂亮的船隻,甚至還買了一輛大篷車……最後這些並沒有讓他快樂,一切都變得不好了。把自己的故事完整地講出來,讓蛤蟆有機會全面、客觀地回顧自己的過去,他不是聖人也不是十惡不赦的罪人,這就是普通的蛤蟆的人生。
每個人早年的經曆本質上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看到的也不是同一個世界。童年太強大了,以至於塑造了每個人對世界的獨特看法。
但是我們可以改變。一切都取決於「人生坐標」,最終我們會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個「自證預言」,我們會努力確保自己的世界和預期的一樣。
蛤蟆經過積極、規律的諮詢,終於逐漸理清了自己的想法,他發現自己在面對蒼鷺、獾的時候,雖然還會有面對父親的感覺,可是他再也不卑躬屈膝了,可以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可以理智地解決問題了。
在最後一次會晤前,蛤蟆已經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他積極地安排了社交活動,他現在打算重新作出規劃,要去拼、去贏。
PART3
蛤蟆先生這一段悲傷的經歷,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個心理諮詢的程序。其中穿插着不少心理學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童年時代對我們一生的重大影響。
有句話說,有的人需要用一生治癒自己的童年。
童年生活的狀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有許多影響會在成年之後顯現出來。
但這並不意味着,原生家庭、父母帶來的傷痕無法癒合,當我們逐漸了解自己,面對真實的自己,跟情緒講和,就有勇氣和力量去改變自己,過好當下的生活。
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走進諮詢室,最終靠自己完成了征程,更加勇敢、快樂地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成為人生的主宰,希望我們每個人也都有這樣的勇氣和力量,擁有美好燦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