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校專家相聚廣美,探索灣區美學美育創新發展

12月7日,廣州美術學院(下稱「廣美」)舉辦「時代美學·灣區美育——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美育」高端論壇,來自國內多所高校的美學和美育理論研究方面專家齊聚一堂,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圍繞馬克思主義美學和高校美育的系列重要問題進行交流探討,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學校美學與美育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論壇從時間與空間、歷史與發展、宏觀與微觀等多個維度,探索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美育,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廣美黨委書記謝昌晶表示,此次論壇將進一步推進高校美學與美育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助力提升藝術院校藝術創作的審美品格和藝術價值追求,並推動促進「德藝雙馨」高素質藝術人才培養。

「過去的一百年,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百年,也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在中國建立和發展的一百年。」提及馬克思主義美學歷程,中華美學學會會長、深圳大學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院長高建平說,馬克思主義是建構新的美學體系的思想依據,也是百年中國美學發展的動力源。

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傑認為,馬克思主義審美最核心的觀念就是把握現實。「現代社會的發展表面是技術發展,實際上是人類生存狀態和社會理性的改變。」他說,面對這種改變,要在審美文化、審美教育等方面下足功夫,以審美的感性形式將具體的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美學精神內化為人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促進健康的社會審美機制形成,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與中華傳統美育有何關係,是專家們較為關注的內容之一。在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宋修見看來,中華傳統美育是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與創造所形成的獨特審美趣味、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與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相比,二者在對美的根源和如何認識美、創造美等問題以及美育的根本宗旨、實踐路徑等方面有着很多相通、相合、相呼應乃至相同之處。

學校美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廣美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徐平華建議,藝術類高校應積極探索「藝術思政」研究方向。「這不只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藝術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所形成的新的研究領域,為藝術院校馬院學科建設拓寬了思路,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記者】姚昱暘

【通訊員】江粵軍

【作者】 姚昱暘

廣東教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