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厭惡正在成為一種新穎觀點,即人對失去已「擁有」的東西而不安的可能性,是從獲得新事物中獲得樂趣的2倍。
一般而言,在產品試用期結束時,消費者已習慣該解決方案,並將其應用入日常生活。因此,他們更願在免費試用期結束時付費,以防止失去舒適的產品體驗。當消費者和買家或覺得錯過某些東西,或失去已擁有的東西時,損失厭惡就會開始。
另外,消費者擔心失去財產,更熱衷花錢創建一個安全網。
損失厭惡已根植於社會結構,就像與購買決策相關的其它關鍵驅動因素,B2B營銷公關人將通過以下手段,利用之加強營銷策略。
提供免費試用機會
免費試用和演示可自動降低消費者的決策風險,同時可利用損失厭惡,觸發潛在客戶。
選擇退出免費試用的轉化率更高,約佔被調查者60%,而選擇加入免費試用的轉化率為25%——如果用戶想繼續獲得服務,只需一封電郵即可註冊,並在免費試用結束前輸入賬單信息。這兩種選擇都可觸發損失厭惡。
註冊免費試用版沒有損失風險,但隨着試用接近尾聲,享受免費試用的用戶將做出購買決定——電郵或短訊活動提示選擇加入用戶註冊,或提醒選擇退出,服務將繼續,一般而言選擇退出者寥寥,這是觸發購買決定的關鍵。
提醒買家何為利害攸關
就像消費者需要知道品牌帶給他們何等價值一樣,他們要知道對他們來說有什麼利害關係——是否錯過了什麼?可能會賠錢嗎?
使用個性化數據為客戶帶來利害關係的好方法是,向客戶展示有關使用產品或服務將節省多少時間、金錢或資源的報告。
如果他們已在使用服務(免費試用或其它方式),請使用通用語言:
「我們提供無限的存儲空間、獨家優惠和可定製的指標。你確定要取消嗎?「
或使用個性化語言:」你有210GB的存儲信息,上個月你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並且可訪問優質視頻內容。您確定要取消?」
諸如此類,會強烈喚起損失厭惡。
提供明確的激勵措施
限時優惠和個性化增值等激勵措施,會向B2B買家展示現在不轉換會錯過的機會。在60天免費試用期間,需要收集各種運營數據,並時時提醒用戶,如不訂閱,將丟失這些數據。
如果有特殊手段,可幫助潛在客戶節省資金或讓他們獲得獨家資源,請使用這類激勵措施來推動緊迫感。
使用「損耗推介」與「優勢推介」
「損耗推介」側重於強調用戶可能失去的東西,而非他們可以獲得什麼。
以SaaS公司為例,合理的損耗推介與優勢推介如下:
損耗推介
不要因為數據不足而拖延重大決策。
不要錯過其他會議或截止日期。
不要在輕鬆自動化的任務上浪費時間。
優勢推介
獲取持續更新的指標。
簡化工作和日程安排。
騰出時間處理其他項目。
提供分層定價和可定製的解決方案
成本是決策中最重要驅動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B2B市場。與其試圖立即推銷高管計劃,不如向潛在客戶推銷可能更實惠事物。
提供分層定價和可定製的解決方案,使潛在客戶能準確了解如何解決他們各自的問題,他們可選擇從一項或兩項服務開始,再進行擴展。
使用自上而下的策略,還可幫助消費者將更實惠的選擇視為「省錢」,再次與損失厭惡聯繫在一起。重要的是,對價值的感知與普遍承認的「規範」息息相關。如果買家認為預算是5000美元,那麼以4500美元的價格向他們出售標準解決方案將幫助他們感覺,他們避免了採用標準價格的損失。
一旦他們擁有標準產品,推薦出售者使用電郵營銷、付費廣告和有B2B社交媒體營銷策略來幫助買家「看到錯過了什麼」,並在信任和忠誠度基礎上升級到 5000 美元。
營造排他感
雖然一些策略已涉及創造緊迫感,比如損失推銷,但也適合創造排他感。
創建具有特定福利、折扣、預售機會等會員資格,能讓客戶覺得,如不加入就會錯過好機會,這是為品牌鐵粉提供更有針對性營銷的簡單方法。
適可而止
損失厭惡作為一種策略,可提高轉化率,但如果過於依賴,品牌就會失去可信度。
舉例說明,消費者收到一封來自服裝超市的電子郵件:「最後的機會!40%的折扣!「三天後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提供」精選款式30%的折扣」,以此類推,不斷挑動情緒。
當一個品牌不斷推動損失厭惡、過度折扣和超賣時,對各類買家都是印象大打折扣。
B2B買家並非尋找最便宜的選擇(儘管希望保持在預算範圍內),而是尋找最好和最安全的選擇——任何可防止因糟糕投資而受指責的事物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