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劇情照進現實
法院人這樣看《底線》
最近被大家問到最多的就是,你看底線了嗎?這些案例都是真實的嗎?這就是你們的工作狀態嗎?
作為一名法院人,看這部劇最大的感受就是兩個字——真實,每一幀畫面都是我們的生活。堆積如山的案卷,對夏季制服的吐槽,當事人連續不停的電話催促,開庭時雙方當事人的爭吵,法官面對情與法的兩難......我們既是追劇者,也是劇中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被積壓如山的案件、月亮與六便士的兩難,一點點消磨了畢業時的勇氣和力量。或許,從觀看完這部劇後,我應該重新出發,重新解答作為一名法院人工作生活的方程式。
保持激情
你熱愛你的工作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從小我就很喜歡看《法律講堂》《今日說法》等法治節目,或許是看到了法律維護了我們心中的公平正義,就是這一點點小火苗引領我走上了這條路。希望自己可以為別人帶來光和希望,為千千萬萬普通人在維護自身正當權益時帶來些許溫暖。
進入法院,已經四年,在一個又一個案件中,我也開始慢慢有了思維定式,拿到一個案件,首先會去想和之前審理過的案件有沒有一樣的,然後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給這個案件定了一個框架,而忽略了每個案件的特殊性。
在看網絡直播猝死案時葉芯的堅持打動了我,根據以往的判例,網紅孵化機構和主播之間不構成勞動關係,但在葉芯的努力下,她找到的證據讓這個案件重新有了定性,她說:「若沒有激情,法律對我而言是什麼,一份工作?」葉芯身上那份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深深感動着我。
保持客觀與理性
在性騷擾案中,法助王姐站在自身的生活和審判經驗的角度希望原告李芳凝撤訴,葉芯希望原告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她們說的都沒有錯,選擇不同,最終承受的結果不同。因為每個這樣的案件中都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母親的以死相逼、公司的威脅勸退,維權似乎站在了大多數人的對立面。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聲,相應的,人人也要被評價。
每一個事件發生的同時造就了無數的評論家,但這些評論家們更像是編劇,重新編排了劇本,設定了故事情節。作為一個法律人,我們需要時刻保持理性,最大程度還原案件真相;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要尊重並珍惜言論自由的權利,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堅持信仰
周亦安提出辭職應該是本部劇最揪心的一部分了,周亦安問他的師父方遠,「法官的一句話,這麼重要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選擇這個職業時,我們都清楚地知道每一個案件都是別人的人生,每一份判決影響的不僅是當事人的命運,還有他們背後的很多人。這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壓力。周亦安的迷茫大多數法院人也都經歷過,在面對當事人的請求卻無能為力時,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一種深深的挫敗感會直擊內心。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卻幫不了他們,但是當事人真切的眼光告訴自己不能放棄。被當事人肯定、信任和需要,就是我們不斷堅守的意義。法官不是神,也是人,我們可以有迷茫、脆弱和無助,也要有逆流而上的勇氣和堅持。周亦安,加油!每個法律人,加油!
法學教授羅翔說:「我們畫不出那個完美的圓,但它是存在的。」我們所追求的公平和正義不是烏托邦,而是我們仍在抵達的路上。
作為當代法院人,我想說,如此有幸,生於華夏,願以我之力,追我所願。
NO.1
Historical articles
文字:石俊娜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