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斷崖下降99%!國產不老酶打破美日壟斷,完成進口替代

「關山難越,抵不過山後的旖旎風景。」

作為曾經被「卡脖子」最嚴重的領域,我國生命科技曾一度嚴重依賴進口。近年來,隨着科研投入、技術突破,愈來愈多自研技術越過重重難關,逐漸開啟對進口的替代。

頻頻引發熱議的「1400萬一針進口罕見病續命針」,今年4月正式宣告開啟國內臨床,推進國產替代落地;曾被幾萬元進口壟斷的心臟支架,平價國產替代率早已高達80%;幾乎完全被進口佔據的CT掃描影像設備,國產化率也達到64%……生命科技的「大國產」浪潮,已然來臨。

如今,繼以上國產生科碩果之後,又一生命科技宣告完成進口替代,「中國智造」再下一城。

1、美、日技術壟斷,生命科技陷入「進口天價困局」

據悉,該生命科技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美、日壟斷關鍵技術。

資料顯示,該技術研究的核心,是參與人體能量循環的一種重要物質——輔酶I早期在該研究領域,曾誕生出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發現,該物質在維持機體生理功能以及衰老相關症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3年,美科學家森科萊取得關鍵突破,發現補充前體分子可增加體內輔酶I水平。隨後,華盛頓大學、東京大學等科學家,相繼進行人類臨床,證實——39-58歲中老志願者,在該前體分子干預後,毛髮、皮膚、骨骼肌等多項老化生理指標出現年輕化逆轉。數十篇研究結果發表於《Nature》《Cell》等科研期刊。

有力科研背書下,美、日科學家開始迫不及待推動該分子走出實驗室,提純後的分子劑被廣泛應用於提升機能、調控衰老。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甚至得到官方加持,在民眾中推廣。

然而,由於缺乏相關技術,我國一直被排除在外。2016年前後,美、日進口的「益生好」類分子劑開始通過跨境電商等方式,流入我國;卻由於技術壟斷、原料稀缺,標出6萬人民幣/瓶天價。

據悉,當時全球最大試劑網站Sigma Aldrich上,益生好分子原料成本高達2.3萬元/克,且長期斷貨。成品補劑流入我國後,被冠以「年輕丹」「不老酶」之名;甚至由於稀缺,一度被炒至10萬/瓶的天價,被詬病為「富人生存遊戲」。


2、國產自研技術發力,掙脫「卡脖子」的手

所幸,如今這一尖端生命科技的「天價進口困局」,終於隨着我國科學家成功取得技術突破,宣告終結。

資料顯示,我國科學家憑藉多年在生物技術領域的深耕、和不懈科研攻關,終於在「益生好」類分子技術上取得關鍵進展:全酶法技術使得該分子提純難度大大降低,遠超美、日傳統的「發酵法」。由此提純的原料,成本較進口斷崖式下降99%以上。

曾以數萬元天價,將普通人拒之門外的成品分子劑,也因此終於在我國實現量產。據悉,如今國產版本的「益生好」,門檻僅三位數,被坊間稱作「真正的國產親民科技」。京東用戶畫像顯示,受眾多為國內40歲以上、有抑衰、延年需求群體。

諷刺的是,由於我國在該分子技術上實現了突破、甚至對國外的反超,如今美、日不論是實驗原料、還是成品補劑原料,都反過來開始向我過「伸手」。

益生好核心分子的最初發現者森可萊,也在訪談和最新論文中表示使用了中國分子原料:「收到全球數十家供應商提供的原料,只有中國的通過了最高純度檢測。」

3、大國自信:「中國智造」強勢崛起

據諮詢公司Ipsos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國產生命科技產品的市場份額,已從2010年的35%增長到如今的63%。

事實上,無論是逐步實現進口替代的生命科技,如心臟支架、益生好分子劑、罕見病天價針等,還是在其他諸多領域,「中國智造」都正勢如破竹、強勢崛起。

華為等國內科技公司自研5G技術和麒麟芯片等,在世界範圍內開始打響國產技術旗號,甚至令美方頗感震懾;擁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大飛機C919,作為「中國智造」新名片,也於近日完成全部試飛任務,即將向世界展現我國航空技術的高光……

正如《了不起的中國智造》報告指出:「隨着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中國製造業從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

有理由相信,翻越重重難關的「中國智造」,未來將會帶領更多中國技術、專利、產品走向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