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分析家都在分析這次事件之後國際局勢會有怎樣的走向,我就總結一下歷史上因為能源引發的幾次戰爭,以真實的歷史為參考借鑒。
一、高加索戰役
1941年,德軍突然閃擊蘇聯並取得很大的戰果,但是在經過一年多的作戰後,德國人發現蘇聯具有極為強大的韌性,反而是德國人被拖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決定發起高加索戰役,企圖佔領蘇聯最主要的糧食和石油生產地區——高加索地區。
當時蘇聯所有石油和燃料供應的93%以上要經過高加索地區,其中59%要經過巴庫和巴圖姆,28%要經過車臣首府格羅茲尼。
而此時的德國因為發動戰爭,被世界禁運,石油短缺現象十分嚴重,所以希特拉不顧其他將軍的建議,一力主導要拿下高加索地區。
希特拉說,「如果我沒有得到邁科普的石油和格羅茲尼,我必須結束這場戰爭。「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如果被德國掌握,有了油料的支持,德國將會如虎添翼。
但是蘇聯人雖然在剛開始的戰略目標上發生了誤判,認為德國人還將進攻莫斯科,但是在戰局逐漸清晰之後,蘇聯人選擇寧願毀掉也不讓德國人得到。
1941年11月,蘇聯開始拆除克拉斯諾達爾的石油設施,蘇聯摧毀了該地區755口油井中的大部分裝置。等德國費盡千辛萬苦奪取高加索油田後發現,德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員設備才能維持油田的生產。
等到1943年1月17日蘇聯反攻北高加索時,德國人只能被迫選擇跟蘇聯人一樣的戰術——拆除剛剛修好的鑽井和煉油設備,然後撤退。
諷刺的是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德國人總共只從蘇聯搶到470萬桶石油,還不如他們沒有入侵蘇聯時蘇聯根據友好條約一年提供得多。
二、偷襲珍珠港
在二戰中,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是導致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因為目前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因此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的事情可以說人盡皆知。
但是日本人為何會選擇跟強大的美國開戰呢?說白了還是在爭奪能源。
日本在二戰爆發後,迅速佔據了中國沿海地區,隨後日本大本營在北上和南下戰略中,選擇了南下戰略,企圖佔據東南亞、馬來亞,控制馬六甲海峽,好保證日本極度缺乏的石油、橡膠、鋼鐵等戰略物資的輸送。
但是此時的美國雖然表面上譴責日本,但是暗中卻大力支持日本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因為日本侵略得越厲害,他需要的各種物資就越多,而世界上能提供如此大規模物資的只有美國。
日本這種超大的胃口,正好可以填補美國因為大蕭條帶來的失業率等問題,保證美國人能賺到錢。
根據美國媒體統計,從1931年918事變開始,日本的各種軍用物資需求暴增。1937年美國為日本提供的廢鋼鐵出口量竟然是1931年的40倍。1937年,美國出售給日本的飛機價值為2484000美元,1938年美國賣給日本的飛機價值卻增加到17454000美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美國時的一次演講中說到:我回國參加抗戰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彈炸死,請你們不要忘記,我身體的54.4%是被你們美國炸死的。
但是隨着日本野心的不斷擴大,1941年7月,日本佔據了印度支那的南部,終於搶到了美國人頭上。日本進入東南亞後,對於美國的經濟利益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於是到了8月1日,美國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
這一下直接掐住了日本的命脈,當時日本有80%的進口石油來源於美國,日本人於是決定乾脆賭一把大的,直接幹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艦艇,那麼美國至少會有好幾年喘不過氣來,這就給了日本搶佔發展東印度群島上面油田的機會。
只可惜,日本賭對了戰術,賭輸了戰略。隨着美國參戰,日本雖然在東印度群島開採了巨額的石油(1942年開採2590萬桶,1943年4960萬桶)。
然而,由於日本的海運能力和海軍實力的不足,在麥克阿瑟和尼米茲的打擊下,這個缺陷成了日本致命的弱點。
三、1973年能源危機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贖罪日」的特殊時機,發起第四次中東戰爭。
在戰爭爆發初期,阿拉伯聯軍節節勝利,以色列全面敗退。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以色列得到西方的各種支持,尤其是在尼克松下令美國空軍「把所有能飛的玩意都飛往以色列」後,戰局開始扭轉,阿拉伯聯軍逐漸處於下風。
為了報復美國支援以色列,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宣布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其他阿拉伯產油國緊接着加入,並且擴大到對荷蘭以及其他一些支持以色列的國家禁運,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機。
這次石油危機持續三年之久,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全球原油價格上漲300%。
而在之後的1979年的兩伊戰爭,1990年波斯灣戰爭,又再次引發全球能源危機。
這次歐洲北溪管道被炸,歐洲面臨的局面可以說比前幾次能源危機更加危險,十月已至,寒冬不遠,希望歐洲人的這個冬天有足夠的柴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