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在部隊看電影的往事

w-415# 原創作者:鐵四師 朱德全 鐵道兵戰友網 2022-09-21

幾天前,有戰友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懷念從前的露天電影》的散文,我看後頗有同感,同時勾起了在部隊看電影的許多往事。

  我1968年春天參軍後加入鐵道兵部隊,部隊駐紮在北京郊區的山溝里。那時,部隊文化生活貧乏,沒有手機,沒有電視,看電影是主要的文化活動。每次看電影,全營官兵聚在一起,好像是一次愉快的歡聚,難得的精神享受。

  那時候師部有電影隊,團部有電影組,輪流下基層給部隊放電影。上級要求一個月要保證讓戰士們看一場電影,可那時候可以放的電影片子太少了,只有 「老三戰」和新聞簡報,戰士們總結為「老三戰」一明星。老三戰即《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一明星即柬埔寨流亡國王西哈努克親王。「老三戰」是電影中的經典,戰士們都愛看。「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厭。每次放電影,前面加演新聞簡報,很多新聞簡報里有柬埔寨流亡國王西哈努克親王的身影,於是,他成了戰士們笑侃的「電影明星」。

  「老三戰」看了許多遍,電影里的人物包括台詞都記得滾瓜爛熟,《南征北戰》里的高營長、小胖子,《地道戰》里的老鍾叔、高傳寶、湯司令,《地雷戰》里偷地雷的,「高,實在是高」,「偷地雷的來了」,「又進步了」等台詞,人人都能模仿幾句。電影中的情節成了大家時常的話題,有的則是戰友們開心的笑料。

  《南征北戰》影照「又進步了」

  《地道戰》影照

  當時,部隊駐紮在山溝里,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看電影只能在露天的山坡上。營部旁邊有個山坡,比較平緩,全營看電影、開大會都在這裡。前面埋兩根杉木杆子,銀幕掛在杉木杆子上,就是電影場了。別看場地簡陋,每次演電影,都是一次快樂的享受,銀幕前不時地發出歡笑聲。

  1970年,部隊搬家到了山西靈丘縣的白崖台村,營區下面是條河溝,河溝里亂石滾滾,只有雨季才有水,沒有水時,河溝就是我們的電影場。在乾涸的河床上埋兩根電線杆,掛上銀幕就可以放電影了。這露天的電影場還不是固定不變的。雨季,河溝里有水,就挪在河溝旁邊的高處,雁北地區風沙大,刮大風時,再找個背風的地方。

  部隊到來之前,山溝里住的老百姓很難看到電影,有的青少年從來沒有看過電影。聽說部隊晚上放電影,附近十里八鄉的老鄉翻山越嶺、打着燈籠來觀看。每次放電影前,營長都交待,給老鄉們留些位置。鄉親們站在隊伍旁邊,有的坐在石頭蛋上,軍民一起看電影,其樂融融。

  露天看電影有利有弊,視野開闊,空氣新鮮,隨時隨地,但炎熱的夏天,免不了遭受蚊蟲的叮咬;寒冬臘月時候,凍手凍腳的。但天氣擋不住戰士們看電影的熱情。看電影時,部隊着裝整齊,戰士們全副武裝,精神抖擻,邁着整齊的步伐步入電影場。炎熱的夏天着裝整齊,扎着武裝帶,荷槍實彈,腰間綁着子彈夾,看一場電影,准能捂出一身臭汗。冬天看電影,穿着棉大衣、棉鞋,凍得手腳冰涼。但每次演電影,銀幕前總是坐得滿滿的,有時候銀幕後面也有人。在文化娛樂活動貧乏的年代,在現場勞動一天了,晚上坐在銀幕前看電影,既可以休息疲勞的身體,又得到了精神愉悅。

  兩年以後,我調到了團機關工作。當時團機關駐在山西靈丘縣的東河南村,機關建有個簡易禮堂,能坐下幾百號人,看電影的條件比營連好多了。但團機關放電影大部分還是在室外的操場上。操場開闊,坐人多,村裡的老百姓也可以來看。每次放電影,我們還沒有接到通知,村莊的大喇叭就喊了:「社員同志們,今天晚上8729部隊大院演電影《紅燈記》,歡迎大家觀看」,那帶着濃重雁北腔調的聲音好聽極了。第一次聽見,我還把「紅燈記」誤認為是「花大姐」呢!

  後來,部隊搬家到河北省三河縣,團機關駐城關鎮北關。縣城比山溝和農村繁華,條件也好。團機關的禮堂也高級多了,白天也可以放電影。我記得第一次看彩色故事片《青松嶺》是1973年春節大年初一上午,我站在禮堂後邊正看得入神,忽然發現銀幕下方出現一行字:「保衛股朱幹事,外面有人找,有急事」。因為發案出現場,我只看了一半。在團機關,看電影方便,彩色電影《創業》剛出來不久就看了。外國電影也有了,主要是朝鮮、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國的片子。朝鮮故事片生活氣息濃郁,大家愛看。《鮮花盛開的村莊》和《摘蘋果的時候》兩部片子,色彩艷麗,「老裴大哥」「老笤帚」等人物演得生動活潑。「老裴大哥」的雅號就由此而來。

  1974年,我「又進步了」,被調到了師機關。師機關駐紮在河北省薊縣(現天津市薊州區),部隊接收了原天津醫學院的房產,有個禮堂,屬於「鬍子」工程,還沒有完工,禮堂里沒有座椅,沒有窗帘,也比較小,機關放電影大多在露天的籃球場。

  每次放電影,尤其是演新片子,除了值班的,機關幹部戰士、家屬孩子全部集中在籃球場。我調到機關後不久,看電影時出了點「事」。有兩次演電影,有人乘機翻窗進入女兵宿舍「刷漿糊」。機關發生這樣的事,保衛科長羅明興非常氣憤,說一定想辦法抓住他。每次機關演電影,他就指示我帶領警衛排兩個戰士在女兵宿舍附近蹲坑。我想看電影,但更想抓住那個「賊」。每次機關放電影,我都提前到場,在電影場露露面,電影一開演,我就悄悄地離開去蹲坑。第三次蹲坑,那「賊」果然出現了,可惜有個警衛戰士行動時碰倒了旁邊的凳子。那「賊」聽到響聲,跳窗拔腿就跑,比兔子跑得還快,近在眼前沒有被我們抓住。從此機關放電影都「平安無事」。

  1975年,部隊移防山西,師機關駐太原市老軍營,看電影的次數更多了,多數在機關的禮堂里看。那時候師機關人多,家屬孩子也多。天氣好時也是在外邊露天放電影。機關看電影不集合、不站隊,隨意坐,聽說放電影,有的孩子提前去佔位置。隨軍家屬中有個智障孩子,愛看電影,每天去電影隊打探消息,每次放電影他先知道,通知沒出,他的「小喇叭」就廣播出去了。

  有段時間看「內部片」時尚。「內部片」即沒有公開發行的片子,大多是外國片,名曰「試看」和「審片」。時任鐵道兵司令員的劉賢權是國務院的文化組長,近水樓台先得月,聽說鐵道兵機關經常放內部片,聽說後很羨慕。

  我看過兩部「內部片」, 一部是前蘇聯電影片《解放》,一部是美國電影《巴頓將軍》。其實,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內部片」。

  看《解放》電影,大概是1973年的春天。當時中蘇關係十分緊張,蘇聯揚言要對中國實施包括核打擊在內的侵略戰爭,全國上下響應中央號召,積極戰備。為了解蘇軍的裝備和具體打法,上級要求,部隊排以上幹部都要看蘇聯片《解放》。我們團的幹部分批到師機關的禮堂看。我是第二批,早上6點鐘從駐地三河縣的團機關出發,坐着解放牌敞篷汽車,到薊縣師機關禮堂看電影。7點多到達,7點半正式放映。我們列隊進場,門口有警衛戰士把門,一個個檢查,穿四個兜衣服讓進,穿兩個兜的不讓進。禮堂里沒有坐椅,擺放着一排排的方木,電影放映前,一個戰士拿着竹竿挑關窗帘。《解放》片子又臭又長,畫面多是飛機、大炮、坦克,情節簡單,連續放7個多小時。我們看完電影,已經下午二點多了,下午四點多才回到團機關,10來個小時沒有喝水,沒有吃東西,又渴又餓又累。

  第二次看「內部片」是1979年,中美建立了外交關係。那年秋天,位於太原市河西區小井峪的16團家屬院發生了一起「五四式」手槍被盜案,師保衛科和太原市公安局共同組成聯合專案組破案。師首長指示:「一定要想辦法破案,把槍支追回來。等你們破了案,聯繫內部電影院慰勞你們。」看內部電影,大家翹首以盼,專案組成員個個精神振奮,決心儘快破案。過了一個星期,案件有了眉目。我向首長報告說,案件有了重要線索,很快就能破案。首長高興地說,我馬上派人聯繫,晚上讓你們看內部電影。

當天下午,犯罪嫌疑人被抓獲到案並交代了作案過程。但他盜槍後害怕,把槍扔到苞米地里了。找槍的過程並不順利。一直到晚上八點多鐘才把槍追回來。在七點多鐘的時候,槍還沒有着落。我給首長打電話彙報,不知道啥時間才能找到槍,槍找不到我們就不收兵,就別等我們看電影了。首長說:「你們什麼時候找到槍,什麼時候回來,什麼時候開演。」專案組全體同志聞聽非常感動,全體緊急行動,晚上九點鐘抓獲了另一名嫌疑人,人槍俱獲。當專案組成員走進機關禮堂時,受到了首長和大家的熱烈歡迎。當晚放內部電影是美國片《巴頓將軍》。

(編輯:彩雲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