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乞丐,對母親的所做「令人髮指」,而人人卻都誇讚他做得好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此言不虛,世間唯孝者,無愧天地間。

清代文人湯用中,曾在筆下記載過一「孝丐」事迹,於今看來,依舊叫人頗為感慨。

湯用中說,他有一摯友,家住常州豐樂鄉,他去拜會摯友時,見到一乞丐,背着一老嫗在鄉間行走。

便問摯友,這乞兒背得是什麼人?

摯友告知,那乞兒是豐樂鄉人,名叫李屈仁,早先是個皮匠,一次因為意外傷了手,而無法從事老本行,只得乞食為生。鄉里鄉親早已忘了他的本名,大都管他叫李乞兒。

清代乞兒


這個李乞兒可是個大孝子,他家原是有房子的,因為欠了錢還不上,房子便讓債主子給扒了。從此,只能與老母親在一處破敗的關帝廟中棲身。

之所以鄉親們認定李乞兒是孝子,是有目共睹的。李乞兒每天討要到食物後,先要帶回來給母親吃。母親吃過之後,他再吃母親吃剩下的。趕上有好心人給了錢,他也從不在自己身上花一文一毫,要麼給母親買喜歡吃的小食,要麼給母親增添禦寒的衣服。盡善盡孝,傳為佳話。

這還不算,冬天,他用身軀為老母擋風。夏天,則將母親背到涼快處。母親睡下之後,他則手持大蒲扇,為母親驅趕蚊蠅,幫母親扇風取涼。常年如此,從不懈怠。他那母親年紀大了,腦子不大靈光,總喜歡耍小孩性子。有時候無緣無故就哭哭啼啼,李乞兒便扮成頑童,極力做出滑稽的動作,甚至會在泥坑裡打滾,只為博取母親一笑。

清代老嫗


鄉親們見他如此仁孝,每每多給他一些剩飯剩粥,周濟他母子二人過活。

湯用中聽完摯友所言,深為感動。遂留下一些銅錢,請摯友見到李乞兒,將這些錢送給李乞兒。

一年之後,湯用中再次來到豐樂鄉拜會摯友,席間不免又提起了李乞兒。

摯友嘆息道:「那人已經死了。是去年冬天的事情了。先是他的母親在睡夢中善終,他哭得雙眼幾乎失明,鄉親們不忍見他老母無棺木下葬,便紛紛拿錢出來,買了一副薄皮棺材,成全了他。在將老母下葬後的第三天,他便在老母的墳前嘔血而歿。發現他屍體的,是當地一個姓孫的紈絝子弟。還是這紈絝子弟出錢將其埋葬的。要說起來,這裏面還有一件蹊蹺事來。」

湯用中先是為孝丐不幸逝世而感到惋惜,聽聞摯友說其中還有一件蹊蹺事,便催着摯友快些說說,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清代富家子弟


那摯友對他說:「是那紈絝子弟自己說的。他要不說,大伙兒誰也不知道。那紈絝子弟說,他有天夜裡,突然胸口劇烈疼痛,想喊也喊不出,想動又動不了,連氣都喘不上來。他情知小命不保,只能忍着劇痛,無聲落淚。

恍惚間,於朦朧之中出現幾個人,其中一個魁梧高大,身穿紅袍,頭戴黑帽,豹頭環眼,面帶虯髯,真有那畫中的鐘馗爺爺一模一樣。看來,這位一定是一位冥界法王。在這法王的身邊,立着四個面目可憎的怪人,都是細胳膊細腿,襯着一張白刷刷的大長臉。

再仔細看,在那法王的身後,居然立着李乞兒。那法王開口說道:『某家乃是冥王,本欲收爾等之魄。卻念你昔日惜老憐貧,也做了一些善事,今饒爾等不死。』雖然死罪可免,但活罪難饒,那冥王讓他明天一早,去李乞兒老母的墳前看看。說罷,冥王與那四個使者,連同李乞兒,一同消失不見了。而他的胸口竟在一瞬間疼痛全無,喘息也勻稱了。

清代老嫗


他不等天亮,便早早起身,徑直去了李乞兒為老母親手堆起的墳墓。卻見李乞兒已經伏屍墳旁,胸前與地上有一大片血跡。想是這漢子太執着,活活哭死在了母親的墳前。如此,這夢中所見便應驗了。於是,那紈絝子弟便出資買了棺木,將李乞兒葬在其母的旁邊。也算成全了這對可憐的母子在黃泉相見。」

聽完這番話,湯用中又驚又喜,驚的是天下竟有這般奇事,喜的是大孝子最終入土為安。看來,就連老天爺也會同情至孝之人。

清代人物


離開摯友家後,湯用中將此事記錄下來,這便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好了。陋文一篇,就此打住。此文所寫,引用自古人筆墨,孰真孰假,無從稽考。只為說明一個道理,人生在世,孝順父母,乃為根本,一旦不顧根本,只怕人生會有遺憾。百善孝為先,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