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說工業革命的經濟史》出版 新視角審視全球工業化進程

工業革命一直是經濟史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研究西歐商業擴張、工廠崛起、煤鐵生產、勞動無產階級化、工業資本主義的誕生和全球傳播的歷史關鍵。然而,近年來,人們對工業革命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重說工業革命的經濟史》通過四位歷史學家的研究,通過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對消費、物質文化、科技和文化歷史的研究,從更廣泛的全球視角出發,為基於使技術創新和知識傳播成為可能的全球互動之上的工業革命作出了解釋。通過這一新的視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化進程實際上比我們此前了解地開始得更早,持續的時間也更長。

《重說工業革命的經濟史》的四位作者分別是:挪威的克麗絲廷·布魯蘭,挪威奧斯陸大學經濟史榮譽教授,曾任瑞士日內瓦大學經濟史教授,研究方向為技術的傳播,重點為前工業化時期的技術傳播;荷蘭的何安娜,英國華威大學歷史系教授,荷蘭萊頓大學亞洲藝術系主任,哈佛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史、物質文化史、以及全球瓷器貿易史等;英國的帕特·赫德森,英國卡迪夫大學歷史學名譽教授,曾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經濟史,英國工業革命經濟史學家,英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經濟、社會和文化層面研究工業化;意大利的喬治·列洛,歐洲大學學院近代早期全球史主席,兼任華威大學全球歷史與文化方向的教授。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嘉

編輯/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