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228天
在《不為清單:事成不是因為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中,精讀君提到,逆向思考,運用清單思維,列出「不為清單」,我們更有條件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不為清單」之所以有效,一個原因是,為和不為具有不對稱性。做一件事,未必能提高成功概率;不去做會導致失敗之事,卻能切實提高成功概率。
這種不對稱性很常見。其中一個典型表現就是負面偏見:相比正面信息,人們對負面信息更敏感、更容易過度反應。
負面偏見有什麼具體表現?怎樣應對?關於這些問題,讀友們可以參考精讀君通識詞典詞條《1741:負面偏見》。全文附後,期待你能讀有所得。
精讀君
《1741:負面偏見》
前置思考
請回顧稟賦效應中關於損失厭惡的一段材料,並思考:這給你什麼啟發?
損失厭惡指的是: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快樂感。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概率相同,絕對公平。但大量類似實驗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
原因在於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元,這種不舒服程度,超過想到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元快樂。
研究發現,如果想要平衡100元可能損失,你需要得到最少收益一般在200元左右,是損失2倍。
也就是說如上賭局,輸失去50000元,贏一般要設在100000元以上,多數人才會願意玩這個遊戲。因此,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說:增加100元所帶來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帶來效用。
心理學家卡尼曼等曾經設計一個很有意思實驗,通過買賣價格來解釋「稟賦效應」。
他們讓第一組(賣方)被試者,每人先得到一個咖啡杯子,然後回答他們願意出售所得杯子最低價格。
第二組(買方)事先沒有杯子,要回答願意出多少錢買這個杯子。
第三組(選擇者)可以選擇是接受一個杯子,還是一筆錢(他們選擇表明那筆錢和得到杯子一樣吸引人)。
我們會覺得他們給出價格,應該沒有多大區別,但結果卻是:賣方$7.12,選擇者$3.12,買方$2.87。
賣方給杯子定價,大概是選擇者和買方定價兩倍,這個2:1比例,曾被很多實驗反覆驗證。也就是說,人們認為同一個東西價值並不相等,即放棄痛苦,要比得到同樣東西獲得快樂更強烈。
Q1:什麼是負面偏見?
A:
1、負面偏見(Negativity bias),也稱為消極偏見,指的是:
相比正面信息,人們對負面信息更敏感、更容易過度反應。
例如,前置思考中提到投均勻硬幣賭博遊戲,輸贏概率相同,絕對公平,賭注得失均是5萬元,但多數人不願意玩。
原因就在於,多數人存在損失厭惡,也就是損失規避心理,面對損失感,要顯著超過相同數額獲得快樂感。相同數額,對失比得更敏感,就是負面偏見一種表現。
2、信息權重不同。
不同信息權重不同,有些信息更為重要,有些信息更為次要。這個道理容易理解,也不難接受。
問題在於,信息權重賦予是否準確、適當。低估重要信息、高估次要信息,就容易產生錯判,進而導致錯誤決策。
在這個過程中,最難應對的是,沒有識別到自己錯估。以負面偏見為例,當事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系統性偏見,容易高估負面信息權重、過於敏感、過度反應。
例如,「一朝被蛇咬」,這種負面經驗讓人過分恐懼,導致「十年怕井繩」。這種過度反應可能導致當事人無法合理冒險,錯失本可以把握機遇。
今天的詞條,精讀君簡介負面偏見,供讀友們參考,減少信息處理偏差。
Q2:怎樣理解負面偏見?
A:
1、考查歷史。
研究負面和正面信息不同處理偏好,始於心理學家、2002年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
1983年他提出「損失厭惡」概念來描述其研究發現:我們痛惜損失多於享受利好。例如,丟失100元失落感總要大於額外撿到100元幸福感。
如上圖解所示,X軸是最終得到結果、實質產出;Y 軸是人們心中對於結果「認知價值」。
從A到B或者是A到C,x軸變動相同(也就是實質產出變動相同),但人們對於這樣變動結果認知價值,卻有很大認知落差,A到C(y軸)變動,大於A到B(y軸)變動。
大量實驗得出這個倍數差,大約是2倍。前置思考中提到,如果想要平衡100元可能損失,你需要得到最少收益一般在200元左右,是損失2倍。也就是說,額外撿到200元幸福感才能抵消丟失100元失落感。
後來心理學家們在卡尼曼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發現卡尼曼發現存在於更多領域,進而提出負面偏見概念。其中,有兩個重要研究都發表於2001年。
第一個研究論文是《「壞」比「好」更強大》,作者是心理學家羅伊·鮑米斯特、埃倫·布拉茨拉夫斯基、凱瑟琳·福士和卡特里恩·芬肯奧爾。
他們匯總相關研究得出結論:「我們發現,在日常事件、重大生活事件(例如創傷)、親密關係結局、社交網絡模式、人際交往和學習過程中,壞事件影響力大於好事件。」
第二個研究論文是《負面偏見、負面主導和感染》,作者是心理學家保羅·羅津和愛德華·羅伊茲曼。
他們認為:「與正面事件相比,負面事件更突出,更有力,在事件組合中更佔優勢,而且一般來說效力更強。」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由羅津團隊舉出。例如,目擊一隻蟑螂通常會使我們對美食棄之不顧;如果你不愛吃芹菜、香菜等食物,很難通過摻點東西來抵消厭惡感。
也就是說,一點兒負面因素就能讓人們完全不關心事物整體是好壞。就像酒與污水定律,一匙污水毀掉一桶酒,一粒老鼠屎壞掉一鍋湯。
第二個例子由鮑邁斯特團隊舉出。長期以來,心理學期刊和教科書,討論心理問題篇幅是探討快樂幸福2倍以上。
原因在於,心理學研究者為得出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需要研究儘可能強的效應,好讓真理從誤差方差陰影中閃現,並反映在測量結果中。」由於「壞」比「好」強大,早期心理學家就會傾向於研究人類生活中存在問題一面。
諸如此類,負面偏見在各個領域普遍存在,吸引與其重要性不相匹配、過高注意力。
2、探索歸因。
負面偏見典型表現是,因為負面經驗或者對負面事件恐懼,影響遠大於中性經驗,甚至積極經驗。因此,人類傾向於以避免負面經驗方式行事,並且更容易回憶過去負面經驗並受到其影響。
也就是說,我們會更容易回憶起負面事件和評論,而不是正面事件和評論,並且負面事件和評論,對我們影響也會更深。
不僅個體如此,社會層面也是如此。讀友們如果留心會發現,媒體報道中負面事件更多,受到關注更多,容易讓人錯判發生概率,產生錯誤決策。
例如,在易得性偏差中,精讀君提到,媒體經常報道「扶老人反被訛事件」,導致很多人不敢去扶老人。
實際上「反被訛」概率很小,正因為概率小,又是負面事件,才更容易被報道。更常見的是「扶老人不被訛」,算不上多大正面事件,接近中性事件,概率大,過於平常,就不會被報道,因為報道者深知,報道後也沒人看。
既然容易犯錯,為什麼負性偏見如此普遍,又如此根深蒂固?
例如,在生活中,相較構建正面評價而言,多數人會費更多精力來避免負面評價;在情感中,相較回味美好一刻,多數人會消耗更多時間來化解負性情緒。
事實上,即便理解負性偏見,多數人本能上還是會對負面信息過於敏感、過度反應。對此,心理學家探索歸因,做了不少實驗。
例如,1998年一項研究中,研究者伊藤團隊向33名參與者展示圖片,並測量他們腦電活動以研究其反應。
其中一些圖片情感中立(插座、盤子等),一些圖片情感正面(人們正在享受過山車等),一些圖片情感負面(槍指着相機、殘缺的臉等)。
研究結果顯示,當參與者看到負面圖片時,與看到正面圖片相比,腦部會有更多事件相關電位或者活動。
類似的,2001年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歐曼、倫德奎斯特等,在以中性面孔為背景條件下呈現各種情緒面孔。研究結果顯示,如下圖解所示,對威脅面孔識別更快、更準確。
還有其它研究顯示,哪怕一個只有6個月大嬰兒,也容易在人群中辨識出一張憤怒臉孔,但要他們找出一張高興臉孔就要困難許多。
讀友們如果留心觀察也可能發現,即便人群中有再多笑臉,我們也會第一時間把目光聚焦在怒容之上。
神經心理學家裡克·漢森指出,協助我們辨識面部表情器官,位於大腦區域中杏仁核部分。杏仁核中三分之二神經元都是專為負面消息而配備,以便我們能快速回應,並將之存放於長時記憶中。
這一機制正是我們「戰鬥還是逃跑」這一應激反應根據所在:它是一種快速運用記憶來分析威脅求生本能。相比之下,好消息要整整12秒鐘才能從臨時記憶轉換為長時記憶。
也就是說,諸如此類研究都顯示,我們對於負面刺激更加重視、反應更快。心理學家認為,可以基於演化視角來理解,這種負面偏見對於維持人類存活具有重大價值。
「生」每天都得持續做到,「死」只要一次就完成。正面信息如果錯過,可能會遺憾後悔,但不會有性命之憂;但威脅生存負面信息只要有一次沒處理到位,可能就無法存活。
兩相比較,也就不難理解,負面偏見是生物本能認知傾向,即便很多負面信息並沒有那麼重要,威脅並不大,生物也容易過於敏感、反應過度。
例如,看到一個類蛇棍狀物,本能人就會跳開,至於是真蛇還是假蛇,跳開後會掉入陷阱還是安全着地,暫且不管。
在人類發展早期,負面偏見對於人類存活和繁衍意義重大;到了現代社會,由於情境發生變化,雖然負面偏見仍然富有價值,但價值降低,如果應對不當,可能反受其害。
3、識別應對。
負面偏見表現在很多方面,讀友們稍加留心不難發現。
例如,與那些強調成長廣告相比,我們更偏好那些喚醒恐懼廣告;與強調真善美人物報道相比,我們更偏好那些好人變壞等戲劇性負面報道;與強調國際關係複雜言論相比,我們更偏好簡單強調衝突對抗言論......
事實上,「天生我喪」、「負能量癖」這些形容,體現的正是負面偏見普遍性。
在語言中,負面偏見表現也很典型。例如,英文中含有負面意涵詞彙約佔三分之二,具體到用以描述人的詞彙時,這一比例更達到74%。以痛苦和快樂為例,痛苦同義詞有很多,遠大於快樂同義詞數量。
諸如此類,負面偏見普遍存在,影響顯著,需要審慎應對。
先識別,才能管理。應對負面偏見,我們首先要加強對負面信息和正面信息處理不對稱性識別,看看自己是否對負面信息過分敏感、過度反應。
例如,日常生活中,每天經歷很多事,有好事,也有壞事,也有不好不壞的事,如果覺得自己經常碰到壞事,就要提醒自己,是否受負面偏見影響,過分重視壞事,忽略其它事。
例如,人際關係中,朋友之間互相幫忙,是否有一方得到多次幫忙卻覺得理所當然,有一次拒絕就很生氣,這可能也是陷入負面偏見,過分重視拒絕,忽略接受次數。
例如,表現反饋中,寫文章發到網絡中,喜歡讀者可能只點贊,甚至什麼都不做,不喜歡讀者可能發負面評論;作者如果陷入負面偏見,只注意評論,尤其是其中負面評論,就可能對文章質量產生錯判。
加強識別後,我們就可以針對性應對。以親密關係為例,意識到負面印象影響顯著,就要儘可能減少負面事件發生次數。因為負面偏見會導致,做1件錯事要N件好事才能彌補。
這裡的N隨情境而異。前述提到卡尼曼損失厭惡研究中,涉及金錢,平衡負面偏見需要2倍金額;在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對婚姻關係研究中,想要持續幸福,雙方正面互動要是負面互動5倍。
不管N是大是小,理解「壞事」需要支付N倍代價後,我們就會更加審慎。當然,我們對於犯錯的人也要適度寬容,由於負面偏見,我們可能會對他們過於苛責。
個人如此,商業也如此。例如,吉百利旗下印度子公司2003年10月,正值巧克力銷售旺季,卻遭遇到危機事件。孟買有些消費者投訴在吉百利巧克力棒中發現蟲子,印度政府宣布展開調查,媒體大量報道,吉百利銷量驟降。
吉百利調查後發現,問題在於零售商儲存不當,而這些零售商與吉百利並無隸屬關係。吉百利高管深知負面偏見,意識到這一個好消息無法克服負面報道影響。
於是,吉百利啟動「信賴計劃」,多措並舉以求抵消消費者負面印象。
引入墊有錫紙「清潔、密封」巧克力包裝,為零售商提供儲藏巧克力金屬容器和冷櫃,再大力宣傳這些舉措,召開新聞發佈會,在印度全國巡迴推介,發佈視頻和新聞稿,贊助電視兒童猜謎節目,並以11種語言在報紙上刊登廣告。
同時斥巨資請在消費調查中可信度最高之一的影星阿米塔·巴強做電視廣告。在廣告中,巴強參觀吉百利工廠,考察新包裝,並向他孫女保證說糖果安全可靠。
多管齊下攻勢最終壓倒負面輿論,吉百利銷售也止跌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非常複雜,我們既會產生負面偏見,也會產生樂觀偏見,容易忽略負面信息,過於樂觀、過度自信。
截然相反兩類偏見,都很普遍,影響都很顯著,都需要我們加強識別。有趣的是,兩類偏見在同一個人身上都會出現,只不過不同情境下傾向不同。
例如,其中一個變量是時間,有些人對於近期事件,更容易產生負面偏見,過分關注負面事件,感覺倒霉;對於遠期事件,更容易產生樂觀偏見,淡忘負面事件,感覺幸福。
諸如此類,我們要加強識別,看看自己認知偏差究竟偏向何處,再針對性調控,避免顯著失衡。
例如,在投資領域,巴菲特說「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也是在利用負面偏見創造價值。當多數人因為負面偏見,對於市場回調和下跌過度敏感和過度反應時,巴菲特遵循自身投資原則判斷資產價格被低估、是買入時機時,就會表現出「貪婪」,逆多數人做法而動。
類似的,橡樹資本霍華德·馬克斯在2008年金融市場崩盤最後15個星期內,每星期在不良債權上投資約5億美元,連投15星期。當時很多人認為世界末日已經到來,但霍華德說「很明顯,每個人都很恐慌,但總的來說,這是買入絕佳時機。」因為這次冷靜操作,橡樹資本賺取到數十億美元利潤。
在詞條的最後,精讀君要提醒的是,加權處理。
事物重要性不同,既然「壞」通常比「好」更強大,在處理負面信息和正面信息時,我們也要根據權重來分配處理資源。不對稱因素,具有不對稱機制,也要不對稱處理。
後置思考:
①你觀察到哪些負面偏見現象?
②你怎樣判斷自己偏見偏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