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處處有故事」南陽府傳奇

  黨家村是一個符號,是一段滄桑的記憶。

  好奇的人們經常會有一個簡單的問題:黨家村的錢是從哪裡賺來的?如何建起當時「新農村」的樣板?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並不幼稚。因為在國人的潛意識裡,有着數千年追求「大同」的情結。黨家村既不同於官宅,也不同於暴發戶式的喬家大院,它是整整一座村落的富有和豪華!聯繫今天的貧富差距,這不能不使人在心底產生共鳴。俗話說「無商不富」。黨家村之富,正是得益於走了一條在那個時代並不被推崇的經商之路。這也是今天的黨家村人最為津津樂道的地方。他們為自己的祖先能有「學而優則商」的價值觀而倍感自豪。

1654年,黨族第十一世二門黨德佩率先南下闖蕩。據說,他趕了一頭毛驢,馱了兩捆棉花,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輾轉來到南陽府以南60多里的白河北岸,擺地攤賣雜貨為生。這白河的南岸為瓦店鎮,是地處水陸交通要衝的商業重鎮。黨德佩為人勤懇老實,有些南來販運竹木建材的船主,常到他攤前休息,見他人品不錯,往往把一些未脫手的貨物留給他代銷。

以此為契機,他也就做起了木材生意。接着搬進瓦店鎮,僱傭店員,創立專營木材的「恆興桂」商號。這期間適逢明亡清興,天下初定,戰亂後的南陽一帶急需木材,他緊緊抓住這一商機,借白河的水運之便進行長途販運。去時販運當地的農產品,回來時裝載適銷對路的木材。在兒子黨景平的協助下,經過兩代人70年的慘淡經營,到了雍正初年,已經發展成為當地的商業盟主和商界領袖,擁有瓦店鎮大量的房屋和近萬畝土地。後「恆興桂」依孫輩情況一分為四。4個新商號你追我趕,此消彼長,歷200年繁榮昌盛,擁有土地3萬畝,動產不計其數。

  當黨德佩品嘗了「螃蟹」的鮮美之後,賈族也躍躍欲試,終於湧現出賈翼堂這樣的商界巨擘。

  賈翼堂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也來到南陽府,在唐縣郭灘鎮創立了「合興發」號,做的也是木材販運的生意。雖然時間上比黨族晚了近百年,但由於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的不同,生意卻做得更大。賈翼堂思想解放,善於審時度勢,從「合夥求財」的理念出發,較早地吸納村裡的零散資金入股,同時在商號內部推行勞資共股的改革,不僅擴大了資金規模而且提高了經營效益。這是黨家村普遍富裕和「合興發」後來居上的原因。另一方面,賈翼堂知人善任,聘黨氏三門黨玉書作為大掌柜,更是親上加親,如虎添翼。黨玉書被譽為「商界奇才」,14歲棄學從商,在襄樊商界即嶄露頭角,20歲時才華大顯。他「持身嚴正,交易公平,會計之暇即閱經史」,「江夏縉紳士大夫樂與之游,以為市井中僅有」黨玉書的加盟讓「合興發」號目光遠大,蒸蒸日上。

  先是把總部搬遷到賒旗鎮(今河南社旗縣)。賒旗鎮是當時南北貨物交流的大通道,萬商雲集,名噪天下。美國人比利斯林在其《中國河南的土匪》一書中這樣寫道:「……河南西部的賒旗鎮是當時經唐河和白河運往漢口貨物的裝卸地,來自蒙古和西北地區的商人車隊都得到此落腳,然後把他們的貨物裝上船去。總而言之,賒旗鎮是全國最繁榮的貿易中心之一。」這一舉措讓商號贏得了發展的區位優勢。

接下來,他以旗鎮為中心,在唐、白河流域廣設貨棧,在襄樊、漢口設立分號,把業務範圍擴大到漢口、長沙,直抵廣州、佛山一帶。當時賒旗鎮方圓20里,按72行建有72條商業街,開設了8座城門以供貨物進出。「合興發」崛起後,為了方便木材的裝卸,出錢又開設一座城門,作為自己在唐河上的專用碼頭。全盛時,「合興發」有僱員上千人,自備的龐大船隊走南闖北;擁有自己的一條商業街及其全部房產,流動資金則不可勝計;在南陽、唐縣購得土地10萬畝,害得嘉慶皇帝在百忙中不得不為其御賜一塊「良田千頃」的金匾。

  黨家村有多富?咸豐年間,「恆興桂」與「合興發」都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黨家村便有「日進鏢銀千兩」之說。當時全村共50戶,平均每戶每月進銀600兩。黨、賈兩族都設有專門的「分銀院」。一份「玉隆傑」商號的分紅單顯示,股東年利平均在1.5萬兩左右,像一般小戶年利也在1萬兩左右。粗略推算,僅乾隆到咸豐的150年內,黨家村獲得的商業利潤便達數千萬兩之巨,這還不包括大量的土地收益和本地商號的收入,其富裕程度可想而知。


來源:陝西韓城旅遊

編輯:康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