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科普標杆:《給孩子講元素的故事》

《給孩子講元素的故事》。作者是前蘇聯依·尼查葉夫。

年少時最愛的一本書,不是現今愛到骨子裡的《紅樓夢》、《圍城》、《平凡的世界》,而是一本科普讀物《元素的故事》,講的是各個化學元素的發現經過,愛它,不僅僅是因為那些妙到極處的化學變化的吸引,還因為那些發現者們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經得住考驗!

這本書就是《元素的故事》的新版翻譯,設定的閱讀對象是少年兒童,所以翻譯語言更加淺顯,更加適合閱讀者的年齡特點。

在這本書里,你會發現作者特彆強調一個特點,那就是敢於質疑,敢於挑戰權威。

這也正是青少年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科學就是在不斷的否定前人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權威觀點,在當時被奉若神明,一旦有人去挑戰,就會承受一些科學之外的壓力,幸虧我們的化學家們經受住了考驗,不肯放過,在觀察中在實驗中發現的一切疑點,抽絲撥繭,最終獲得滿意的結果。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本書又有一點像懸疑推理小說了。

當科學家們最終得到結果的時候,他們的快樂絕對不亞於偵探破解了謎案。

雖然這本書的故事我早已經非常熟悉,但是我還是按照習慣,按部就班地從第一篇開始看。這本書建議你不要跳着看,不要隨意看,一定要從頭到尾按順序看,因為科學有科學的脈絡,後面一些元素的尋找是在前面發現了一些元素的基礎之上,這個順序打亂了之後,脈絡就不清晰了。

比如你必須得先學習了門捷列夫表格,然後才能看到按照順序排列好了之後出現的那些空格是怎樣一個一個的被填滿的,只有按照順序去閱讀,你才能感到預言的快樂和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偉大。當那些周期表上空白的房間一個個迎來了他們的主人的時候,你不由得跟着心生歡喜。

當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一個個被發現了之後,那麼人們才能按照門捷列夫周期表的特點,去做原子量的加法和減法,製造出新的元素。

我特別喜歡看裏面那些所謂妙手偶得之的故事,因為我知道那些個所謂偶然的背後藏着科學家們對於科學嚴謹的態度,一點奇異的現象都不肯放鬆的負責。

​比如18世紀後半葉,瑞典一位普通的藥劑師舍勒就發現了每一次燃燒,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密閉容器,容器中的空氣都會減少1/5,那個年代空氣被認為是一種物質,不能分解,舍勒沒有被這種權威觀點所拘束,他做了無數的實驗,最終發現了,空氣可分解,空氣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空氣類型,而其中的一種,舍勒把它叫做「火焰空氣」,火苗在它中間燃燒會燃燒的特別茁壯,這種非常神奇的空氣分子,今天我們把它叫做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