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 | 老藥鋪的一些規矩蘊含的人情冷暖

人生大事,無外乎生死;一方藥鋪,見生死,知人情。今天,小南閑談,談老藥鋪背後的人情冷暖。

提及中醫藥,人們頭腦中往往第一時間反映出的是老中醫、百子櫃,長期浸染的葯香鋪子。偶爾,雨疏風驟的日子,匆匆而來的人在店鋪門口急切的敲門。行醫問葯,往往與生死擦肩,見人間真情。樂家世代行醫,做過鈴醫,也居過宮廷御醫高位,了解最貧苦窮人的生存,懂得最珍貴的藥方之精細,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見證過許多人生大事。


在舊時藥鋪,很多看似刻板、生硬的規矩,背後往往是人間最真誠的祝福和珍藏在行醫人內心的溫柔。簡單如藥鋪出門送客,不說「下次再來」,開門迎客的行當,卻是唯獨不能邀人常來常聚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蘊藏着人情冷暖的規矩,且聽小南細細講來:

舍 葯 但 不 贈 葯

舊時藥店經營,常常舍葯,但從不贈葯,也很少如今日會員製藥店,偶爾的積分贈禮一些雞蛋、拖鞋等「禮物」。舍與贈,看似一字之差,其中意味卻大有不同。行醫問葯,葯為治病,富人有錢購買高品質的藥材和參、茸珍品,是不需要贈送的;窮人常常連飯都吃不起,很難負擔得起買葯的錢財。於是,藥店會舍葯給一些窮苦人,或受災遭難的人,卻從不將藥品作為贈品去贈送。這是舊時藥鋪仁心體現,也是對藥材和人的尊重。

給錢也不願意代煎藥

在舊時的老藥鋪,很少有提供或主動提供「代煎藥」服務的。被問到頭上,醫生也會先建議患者家人親自煎藥。並非服務不周,或有錢不賺,而是在一些老先生心中,煎藥本身煎的是藥品也是煎人心,是工序也是修行。葯工煎藥,比起家人來,同樣的藥材,缺的是口「人氣」,生老病死,五味俗常,人生境況,總是要親自經歷一遭的。

帶 徒 弟 捉 葯

我們常說,到藥房去抓藥,可是真正在藥店熏陶出來的小徒弟,熟練的抓藥工人,都習慣於表述為「捉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傅會寫藥方,告訴你用什麼葯、多大藥量,如何搭配等等,但是真正能自己有感悟,能夠對每樣藥材有自己的使用心得,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捉」比「抓」更犀利主動,葯工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經歷和體悟。


時過境遷,很多老藥鋪的「規矩」、「說道」被不斷打破,只能從故紙堆中探尋一二。我們曾翻看過民國時樂家老鋪留下的信箋、筆記,泛黃的紙張,工整的墨跡,是樂家掌柜一筆筆記下的「經營之道」和「日常瑣碎」,緩緩展開,溫柔細膩,淺淺記錄過很多人的「人生大事」:

「今天,某位客人拿着一隻從店裡買的『人蔘』問,為何價格比外面貴了那麼多,店員解釋不清,找到了我這裡。我端詳了她手中的兩隻人蔘,告訴她說,左邊這支呢,是『紅參』,我們店裡賣的是『別直參』,這兩者的藥效和功能不大相同,價格自然也不同。我們店裡現在沒有便宜的紅參,如果顧客有需要,下次進貨時也可以幫她找一些,價格比現在的還便宜些。」——傳奇老字號-南京同仁堂

五味俗常,即是人生大事。不疾不徐,緩緩道來,是職業也是信仰,在晦澀時光中,帶着幾許溫柔與溫暖。仁心傳承,九十餘載,我們是否還能敲開你的心門,去做你心中的同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