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冷兵器,延續了幾千年的原因之一,為何不能取代火器?

雖然我國很早就發明了火藥北宋以後開始使用火器,但佔主導地位的還是冷兵器。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曾規定了冷兵器和鳥槍存在軍隊中的比例,此時火器約佔60%左右。但幾千年前冷兵器的餘威猶在,人們對舊物得心應手的習慣還不能一下子改變。另外,受着時代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火器發展的步子邁得不大。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時,清朝的僧格林沁騎兵還是揮舞着馬刀去迎擊洋槍。

民國初年,有的軍閥部隊還操練大刀。西方的火器發展較快,但也出現過軍隊留戀舊物的現象。如奧斯陸的騎兵部隊,不很願意放棄熟悉的弓箭而去操縱不很習慣的火炮土耳其的騎兵則乾脆拒絕絕用火炮來代替弓箭。這也是冷兵器延續了幾千年的原因之一。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社會的生產技術水平較低。

這個時期的生產技術,僅僅是依靠勞動者本身的力量來製造簡單的工具,科學的發展水平還很低。有些火器操縱使,命中精度很差,使軍隊不能很快接受。所以火藥發明以後,火器雖少然而很早問世,但幾百年來發展緩慢,還不能取代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