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一個隱形的軍閥,割據交州一帶,被越南追封為大王

眾所周知,越南北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屬於中國管轄,只不過在明朝的時候才慢慢獨立出去,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附屬王國,而對於越南中北部的開發,從秦朝就開始了,最著名的當屬趙佗,趙佗一度自稱南越王,到了漢朝時期才被大漢王朝收復,而到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時期,有一個叫士燮(xiè)的人根據交州一帶,給交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士燮本是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境內,在王莽篡漢的時候,士燮的祖先從山東遷居到交州定居下來,當然是現在的廣東境內,並不是越南境內,交州在相當長時間內包含廣東、廣西還有越南的中北部,直到三國吳國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交州才是越南的中北部地區。


士燮的祖先到達交州以後,經過六世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地的豪族,他的父親士賜已經成為了日南太守,日南是交州的一個郡,在今天越南的中北部,而士燮更是遊歷過中原,拜潁川劉陶為師,跟隨他學習《左氏春秋》。劉陶既是東漢皇族,又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士燮成為劉陶的弟子以後,也為自己身上貼了一個名士之徒的標籤,這在他以後的為官生涯是非常有幫助的。



士燮首先被舉薦為孝廉,補任尚書郎,這是他進入官場的開始,隨後因為公事最後被罷免,但這為士燮以後的晉陞積累了政治資本,到了其父親士賜去世以後,士燮被任命為巫縣的縣令。


如果是太平年代,或許士燮只能一步步地升遷,最後能不能成為太守、刺史也不好說,但天下大亂以後,各個地方的刺史都割據一方,但交州的刺史朱符卻並沒有能掌管好交州,對各地收重稅,各地不堪忍受起來反抗,朱符被殺,交州群龍無首,而此時的士燮被任命為交州太守,士燮趁機請奏朝廷,讓自己的弟弟擔任交州各郡的太守,於是士燮四兄弟掌管交州四郡,雖然不是交州刺史,但實際上控制了交州。


士燮為人寬厚,交州在他的治理下,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由於交州的地理位置優越,與中原地區隔絕,軍閥混戰並沒能影響到交州,於是北方的名士紛紛到交州來避難,這其中就有劉巴、袁徽、許靖等等,而士燮也是來者不拒,而他本人也醉心於《春秋》,並為之做註解。


士燮兄弟四人都擔任太守,但士燮並沒有擔任刺史,這是士燮立於軍閥之間而不敗的重要原因,一旦士燮成為刺史,就變成事實上的軍閥割據,會被各個軍閥輪番征討,事實也是如此,交州刺史先後由劉表曹操孫權派來的人擔任,而不論誰來當刺史,士燮都是無法繞過的一個坎,於是曹操和孫權都爭相拉攏士燮,而士燮也審時度勢,派人覲見曹操、孫權,最終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士燮最終歸降的孫權。孫權便派步騭擔任交州刺史,士燮統治下的交州成為了孫權的勢力範圍。



但士燮家族的覆滅也是因為沒有擔任這個交州刺史,雖然說士燮四兄弟擔任太守,可以左右逢源,但是畢竟不能在名義上統治整個交州,士燮活着的時候還能掌控交州,但士燮死後,孫權便想奪取士燮家族統治權,於是將交州一分為二,變成了廣州和交州,士燮的兒子士徽不服,起兵反抗,最終被孫權所滅,士燮家族也就此覆滅。


士燮潛心研究儒學,不但促進了嶺南地區儒學的發展,還成為越南地區學習儒學文化的窗口,士燮將儒學傳入交州,越南北部地區也開始研究儒學,而士燮也為越南的文字創造貢獻了力量,越南地區使用漢字,但音與中原不同,士燮便將漢字音韻譯成越生,越南講話也有了平仄,這讓古代越南人也能吟詩作對,正因為如此,越南非常感念士燮的功勞,越南統治者和學者尊奉為「士王」、「南交學祖」,先入帝王廟,後入文廟,至今祭祀不絕,後來的越南陳朝追贈士燮善感嘉應靈武大王。


雖說士燮家族最後覆滅,但是能夠將儒學發揚光大,還能受到越南人的追封和歌頌,士燮可以算作功成名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