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基層應急管理「最後一公里」,看招石阡!

一片延續數百年的傳統村落,集古樓、古巷、古橋、古井、古樹、古書、古風等於一體。有着「佛頂山中罕見的明清古村落」之稱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阡縣國榮鄉樓上古寨村,如今,正成為石阡縣積極探索基層「五個一」應急體系建設的生動縮影。

走進樓上村村委會辦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張貼在牆壁上的一張張應急網格化工作流程圖,通過「挂圖作戰」將各級網格員承擔的工作職責「任務清單化、清單流程化、流程規範化」。「這是我縣為了完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的鄉、村級(社區)網格化綜合安全管理網絡。」石阡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鄒勝江說道。

自基層「五個一」應急體系建設工作啟動以來,石阡縣以應急管理職責體系為基礎、風險防範化解體系為重點、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為突破、綜合應急能力提升為落點,積極探索基層「五個一」應急體系建設,打造具有石阡特色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全力打通基層應急管理「最後一公里」。

建立管理體系「一中心全貫通」

為切實做好應急改革的「後半篇文章」,明確鄉鎮(街道)應急管理職責,逐步實現縣、鄉之間應急管理工作的順暢銜接,構建分級管理、權責一致、上下貫通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石阡在19個鄉鎮(街道)均成立了由黨政主要負責人為「雙主任」,相關站(所)負責人為成員的應急管理中心,作為鄉鎮(街道)應急指揮的「大腦」,進一步強化了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面統籌,協調指揮。「中心是在原有鄉鎮安全生產領導小組的基礎上組建,主要履行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綜合管理職責。」石阡縣安委辦辦公室負責人朱毅介紹。

組建救援隊伍「一體化全災種」

立足「全災種、大應急」的搶險救援實戰需要,全縣19個鄉鎮(街道)根據實際情況,依託機關幹部、民兵、預備役人員、退伍軍人等分別組建一支30人以上「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應急救援隊伍,負責災害事故先期處置、疏散群眾和安全轉移撤離等工作。按照「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要求,配齊專業裝備,強化經費保障,定期不定期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強化對應急救援隊伍的標準化、規範化管理。今年上半年,共開展培訓19次,參與培訓600餘人;組織各類應急演練80餘次。

建設指揮平台「一平台全聯通」

石阡縣將鄉鎮(街道)應急指揮平台建設作為基層應急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任務,與縣應急指揮平台相互貫通,連接縣公安交通、水利、氣象、消防等部門信息平台和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台,實現數據共享,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的應急指揮系統。同時,對指揮終端進行延伸,配備覆蓋各鄉鎮(街道)以及315個行政村的Welink遠程視頻調度系統、鄉村應急「大喇叭」、衛星電話等用於接報事故災害信息、會商研判、指揮調度,從而實現縣、鄉、村互聯互通,打通應急指揮系統的「毛細血管」,暢通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神經末梢」。

加強物資儲備「一個庫全要素」

為全面加強應急物資儲備,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物資保障能力,各鄉鎮(街道)建立了面積100平方米左右的應急物資儲備庫。並按要求分類儲備物資,完善管理制度,對儲備物資進行登記、造冊,實行專人管理和維護,落實「四有」(有值守、有檢查、有監督、有台賬)、「四防」(防鼠、防水、防火、防盜),確保救災糧油和食品得到保障,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

織密應急網格「一張網全覆蓋」

石阡縣以樓上村為試點,以點帶面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應急管理網格化防控體系,將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責任細分融入網格,劃分區域和行業領域,形成縱向分級負責、橫向按責監管、網格員責任管理的應急管理網絡。目前,全縣共劃分單元網格315個、設置網格員2590人,通過繪製「一張網格圖」等方式規範應急網格管理,壓實網格責任,督導網格員開展好應急管理動態監管,發揮其「地質災害監督員、隱患排查信息員、安全生產宣傳員」的職能,充分運用APP開展精準服務,達到宣傳、預防全覆蓋,實現工作方式智能化、便捷化、精準化,提升基層工作人員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