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的秦滅趙之戰,為何持續8年之久

眾所周知,戰國時的秦滅趙之戰,是戰時拉得非常長的戰役,長達8年。當時綜合實力第一的秦國,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打下趙國,甚至從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2年,在這長達4年的時間裏,秦國被趙國完全抵制,根本無法開啟東進的戰略步伐。並且秦國因此休整了3年之久,最後才利用反間計謀,一舉攻下趙國。而在經歷了長平之戰的趙國,還能與之抗衡這麼多年,其中原因不能忽視。

▲戰國時期的趙國版圖

趙國被低估的政治經濟實力

對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絕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利用自身獨具特色的工業發展模式,重視法律,通過法律來維護君權,實行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等。但其實在秦國實行商鞅變法之前,趙國已有類似的政治管理體系。趙國的上軍將趙鞅在其封地內部進行了改革,趙鞅在政治上,大力挑選賢德有才能的人,對賢能之人禮遇待之,並且封賞官爵;且趙鞅善於傾聽各類賢臣的意見和建議,使得趙國逐漸成為賢才的聚集地,他還重用各類人才,例如董安於、尹鐸等人;再到後來趙烈侯的改革:「為政講究王道仁義;延延攬人才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對官吏進行考核和監督」。注重為官者的個人廉潔,講究做人要遵守道義,在朝為政者要清廉自律,安分守己,當時的趙國已然有了完整的政治體系。且趙國的冶鐵工業規模巨大,當時著名的「鋼鐵大王」卓氏為趙國人也。當時的趙國就是「經濟貿易中心」,這也是趙國的鐵騎兵能夠如此強盛,數次大敗秦軍的關鍵原因所在。

▲趙國冶鐵技術

而趙國的經濟種類和土地資源非常豐富。在農耕土地方面,趙國有河套平原華北平原太原盆地等優渥的地勢條件,這些地方地勢平坦,水源豐富,尤其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盛產的糧食、絲、麻可以給軍隊提供後勤保障,而北方又有牧場,使趙國的游牧民族得到發展,尤其是盛產軍用戰馬,畜牧業是所有國家都無法比擬的,這也是趙武靈王能夠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且趙國地處要塞,周圍列國從鐵器、馬匹、各類需求品都需要依賴趙國,趙國的商賈非常繁多,戰國時期的商賈有着很高的價值,他們穿梭在各個國家,利用自己的產業優勢和地理優勢,壯大自家產業,為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物質保障。而這些都是為後來能與秦國抗衡多年而長久不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馬匹

再就是遷都邯鄲。趙敬候剛即位,憑藉自己遠見卓識,力主遷都邯鄲,也開展大規模的東擴運動,於是和衛國、魏國展開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目的在於鞏固趙國的遷都後的地位和實力。邯鄲作為當時趙敬候遷都的首選位置,對於趙國而言,是非常明智的選擇。邯鄲地處平原,鄰國較多,又是交通要道,有利於趙國加強與諸侯國的聯繫,建立友好關係;且邯鄲經濟發達,是不可多得肥沃寶地。再則就是邯鄲遠離游牧民族,相對而言較為安全,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尊王攘夷」的口號,尤其是西戎北狄、南蠻東夷等,由此可見游牧民族對趙國甚至整個中原都構成了很大的威脅。而遷都中最不可忽視的一點在於:邯鄲是中原爭霸與擴張的總體方向,幾乎所有戰爭都是領土鬥爭,這不僅是壯大自己國家的最有利途徑,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條件。

▲趙國時期的邯鄲

最後就是別立信都。於古人而言,尤其是中國人,骨子裡就以信守承諾為榮,而趙國信都也發揮了其作用。《漢書·地理志》中就記載過,在三晉分晉時,就有信都的存在。信都是一個國家收集情報的重要戰略舉措,關係著一場戰爭的勝敗,尤為重要。當時戰敗的魏國為了討好趙國,於是派人送去上好的木材。趙成侯為維護自己「言必行,行必果」的形象,也為了確立趙國在周圍列國心目中的地位,樹立國都威信,利用魏國獻上的「良材榮椽」在刑地打造了檀台,因此刑地因信都而聲名鵲起。而這一舉措,實際上是效仿了西周邢侯代天子以令諸侯,以此立威,且趙成侯是出了名的善征伐,所以這樣的做法也讓諸侯國不得不群服。且又有後世趙武靈王在信都發佈「胡服騎射」的國策,對趙國進行政治軍事大改革,更加彰顯出信都在趙國政治上的重要性。

▲檀台遺迹

因此,趙國的政治經濟實力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弱,相反的是,趙國在政治經濟上其實領先其他諸侯國很多,這也是能和秦國抗衡多年的重要原因。

超強的軍事能力和團隊

趙國的軍事能力強悍是毋庸置疑的。在戰國時期,趙國最開始引以為豪的兵種是步兵,被稱為「帶甲」,這是早期趙國軍事實力的象徵。在趙破匈奴之戰中,李牧組建的兵團裏面步兵就佔了5萬人,而後大勝匈奴,使得其此後10多年不敢再進擾趙國邊境。而這一場戰役,對後世以步兵制騎有着深遠的影響。趙國的步兵尚且如此,其趙武靈王改革後的「胡服騎射」戰力更為驍勇。在史書《資治通鑒》里有詳細記載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制度,向胡人學習騎射戰鬥技術,不僅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另外一方面,也為拉攏游牧民族的民心,減少敵對勢力,增強游牧民族的歸屬感。於是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一舉攻滅了中山國,將趙國連接成一個整體,隨後又對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進行圍剿並取得勝利。從此趙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增強,軍事力量迅速壯大,展現出了強大的威力。

▲胡服騎射

再講趙國的軍事團隊。很多史書都有記載李牧廉頗的用兵奇特之處,勇猛無敵多次擊潰敵軍,因此戰國時四大名將中趙國的廉頗、李牧二人應是非常驍勇善戰的軍事奇才。說道李牧:李牧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常勝將軍,沒有敗績。他不僅為人品行端正,處理人際關係時也是面面俱到,在與敵軍對戰時的用兵用計上更加展現出他的足智多謀。在面對君臣關係時,強調作為將帥的獨立性、方便快速的行事權,作戰中,戰況瞬息萬變,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現重大失誤,必須及時應對才能取得作戰的勝利;而對於軍民關係方面,他要求要做到不擾民,儘力爭取民眾對國家軍事活動的支持、配合,這也是趙國百姓大力擁軍的重要原因。而在處理官兵關係時,厚待士卒,每到戰事休整,李牧都會好酒好肉待之,為的就是鼓舞士氣,不讓兵將離心,密切關注官兵關係。

▲李牧人像圖

李牧的一生幾乎都在戰場上,最開始在趙國北部鎮守邊境,抵禦匈奴;後來南下抵禦秦軍東進,而在這其中,李牧逐漸成為戰神。他的作戰方略也是被世人所稱讚。首先力求壯大自身實力,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有實力抵禦外敵。其次是力求削弱、麻痹敵人,這是李牧慣用的戰術,也是戰勝敵人的有效措施。然後是力求保持信息靈通,了解敵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再是力求把握好時機,時機在戰事中尤為重要。最後是他認為單一兵種作戰都有不足,各兵種應協同作戰,唐代李華在《弔古戰場文》中曾言:「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這就是李牧充分利用不同兵種開展的勝利戰役之一。他在與匈奴的對戰中,僅僅幾年時間,以代兵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幾萬。秦國的王翦也屢敗李牧,還曾殲滅秦軍二十多萬,當時兇猛的秦軍也遲遲不能攻破李牧的戰術防線,李牧一度成為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阻礙。足以見得他超高的軍事指揮藝術,能有如此奇才,通曉史書,兵法研究透徹,懂得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對兵器機械十分擅長,是趙國的榮耀,也是趙國黎明百姓的榮耀。

▲征戰沙場

而廉頗大將軍,趙之良將也。在五國聯軍伐齊時,樂毅大敗齊軍後,與名將樂毅前後配合,帶領趙國軍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隨後又轉戰四方,先後攻打齊國、魏國等地,皆大獲全勝。廉頗最為後世所稱讚的就是他的勇猛性格,他在戰場的英勇事迹也是讓諸侯皆嘆佩服。而趙國不僅有李牧、廉頗這樣的名將,還有龐煖、樂乘、田單等人作為趙國的領軍人物,數次為趙國抵禦外敵,阻擋敵軍來犯。

▲廉頗人像圖

既然有這麼多的大將、名將為趙國堅守防線,那麼老百姓的擁軍之心和將士們的歸順之心也有了保障。在戰場上趙國的士氣是非常強勁的,不僅僅是對秦國打從心底的怨恨,還有自身本就不服輸的氣節,趙國與秦國從來就是勢不兩立,而經歷了長平之戰趙國大敗,那時的趙國已然被削弱了大量的國力,且又常年征戰,所有人都以為此時的趙國已是殘缺軀體,沒有還手之力了。但其實趙國的實力在前期本就有一定的基礎,在長平之戰時,還能保持一定的軍事力量對戰周邊的胡人和燕國,由此可見趙國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破敗。因此對於後來秦國的東進運動才能互相牽制,使得秦國也無可奈何。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和精銳的軍事團隊,還能處於不敗之地多年,趙國本就是非常強悍的存在,哪怕是面對秦國這樣強勁的對手,相持數年也不在話下,這就是趙國在軍事方面彰顯出的豐厚底蘊和能力。

趙國時期的社會包容性

在國與國的戰役中,靠得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強大和正確的政治導向,還有一個國家的社會包容性、人民群眾的凝聚力,這都是勝利的必要條件。趙國國君源於商朝貴族嬴姓趙氏,是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的後代,原為趙侯。後來的趙衰重耳的解救下,返回趙國國都,趙衰任當時趙國的國王,統領朝政,直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由此可以看出,趙國的分裂使得民族種類逐漸複雜起來。在《韓非子·初見秦》中記載:「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也」,很多人都說趙國的民族種類繁雜,民族融合一直以來是個大問題,這也是導致趙國滅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人圖像

其實不然,趙國的民族種類繁雜,也就說明國家的人口數量眾多,這是東擴運動和「胡服騎射」改革帶來的成效,人口越多,在經濟和自然環境豐沃的條件下,經濟實力也就越高,戰時就能調動更多的兵力,這才是趙國的強大之處。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中我們不難看出,趙武靈王為更好的解決趙國周邊匈奴問題,強制改革,穿胡服進行戰備練習,拉攏少數民族,減少敵對之意,最後征服了周邊少數民族之國,增加了不少戰力。且趙國的艱難崛起,是靠改革和變法帶來了希望,其實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趙國的社會包容性是正確的選擇。

總結

秦國滅趙之戰可以說是最為艱難的,有人說秦滅趙之所以長達八年之久,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李牧,不置可否,李牧確實其很重要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趙國無論是從政治經濟實力上、軍事力量和軍事團隊上,還是在人文社會方面,都是有着深厚底蘊和強大基礎的。趙國的人民群眾是非常團結且痛恨秦國的,所以秦國攻打趙國舉步維艱,不僅要打下趙國的軍隊,更要將趙國的百姓逐一攻破,同民心極其統一的國家開戰,並且要完全戰勝他,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秦滅趙之戰,才會花費如此長的時間,並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