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祁連山生態的融媒體圖書——《祁連山國家公園》日前正式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依據甘肅省委宣傳部出品的紀錄片《祁連山國家公園》腳本改編拓展而成。作為甘肅省內首部純野生動物的紀錄片,《祁連山國家公園》講述的是以雪豹、黑頸鶴、野氂牛和白唇鹿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代表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的故事,2021年9月29日、30日於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後,反響熱烈,好評如潮,後又多次於央視紀錄片頻道重播,並製作國際英文版推廣到全球。



融媒體圖書《祁連山國家公園》不同於傳統紙質圖書,其打破了常規紙質書的形式,是一本集文字、圖片、視頻等於一體的讀物,比如掃二維碼,就可以看央視的鏈接。該書既原汁原味地呈現了紀錄片上、下兩集的內容,又拓展、增加了攝製組多年來進山駐點拍攝的大量視頻、圖片素材。全書分為13個篇章,從冰川到濕地,從鳥類到獸類……多角度、多方位呈現了祁連山完整的生態系統,彰顯了祁連山生態屏障的地位。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雷媛 劉小雷
精彩書摘
後記·飲馬南山
王鵬
俠客飲馬南山,是我嚮往已久的生活方式。
祁連山也被稱作南山。
第一次觸摸祁連山,是在2013年去拍一部關於冰川消融的短紀錄片,天寒地凍的老虎溝冰川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2013年10月23日,從冰川下來之後,又去了已經沉寂的濕地。枯草掩映中,只剩下兩隻黑頸鶴,很謹慎,扇扇翅膀離開了。它們是濕地最後的停留者,很快就南飛過冬了。
在鹽池灣保護站站長達布殊力特的嚮導下,我們從海拔3300米的濕地驅車去了4700米的更高處。風要撕破人臉,野氂牛也躲在了高山的凹處避風,我拖着沉重的雙腿走在隊伍最後面,但是內心深處,卻無比興奮——一個野生動物王國與我不再遙遠。
前面的人已經翻過了山,四周目力所及,只有我一個人,耳旁除了風聲就是我的喘息聲。我還想着他們告訴我的一個消息:鹽池灣一條溝裡布置的紅外線照相機,拍到了幾張雪豹的照片。
2013年,雪豹這個物種默默無聞,極少有人去關注,和今天不一樣,現在是個大明星。
這個消息讓我震驚:根據當時國外野生動物專家的推斷,中國的雪豹已經滅絕了。祁連山北部的鹽池灣拍到了雪豹的照片,這是不是給了我一個機會:把雪豹拍成紀錄片,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野生動物之美,同時也實現我個人的人生價值。
當時的我剛離開廣東的報社不久,在國內一線的媒體當了十年的調查記者,對接下來的人生規劃還處於摸索狀態,依舊想着找一個機會撇開碌碌無為,能夠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
曾經有一段時間,國外野生動物攝影師將能否成功拍到一次野外雪豹當作世界頂級野生動物攝影師的標準之一。雪豹紀錄片,可想而知絕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掐指數來,我和團隊拍攝雪豹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個年頭。這十年的時間已經證實,它比我們最艱難的預計還要艱難。面對雪豹,國外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同行同樣也在苦苦尋求突破的機會。有時候我們聊聊,還是一個字——難。
也正因為難,才是我們的機會,我一直這麼認為。
2014年初,我們正式開始了漫長的高原野生動物拍攝旅程。一直到今天,這個旅程仍在持續中。也許,會持續到2040年,如果可以的話。
2017年,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委託,製作《祁連山以雪豹為主的野生動物多樣性彙報片》。當時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還叫作「祁連山雪豹國家公園」,後來才改了名字。這也是祁連山國家公園前期項目之一,也是我們為祁連山所做的第一個成片。
2018年,受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的委託,製作紀錄片《祁連山國家公園》第一、二集。這部紀錄片是我們之前八年素材的集合展現。2021年9月29日、30日,該紀錄片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可以用好評如潮來形容播出後的反饋。
祁連山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擁有重要的地位,這一點毋庸置疑。如今,隨着國家的發展,更賦予了祁連山「一帶一路」生態屏障的重任。實際上,祁連山還是世界野生動物多樣性最典型地區之一。野生動物是山水的精靈,生態環境的靈魂。只有生態環境向好,祁連山才是野生動物永遠的樂園。
(王鵬,紀錄片《祁連山國家公園》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