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大疫不過三,過三必有殃。
這話有沒有道理,咱們暫且不論,這話從何而來,咱們也不必深究,只當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我們要討論的是,疫情三年以來,那些要載入歷史或者野史的人和事,我們從中是否看懂了什麼?
歷史最不好講,哪怕發生在眼前的事,一個人一個看法,捕捉真相,非常之難。
僅供參考
記得法國有個歷史學家,一天下午,他正在專心編著歷史書,突然,窗外有人爭吵,他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爭吵的原委,於是他走出去,勸說對方,並對一方,提出了批評。這時,旁邊的人,非常生氣的對歷史學家說,你說的不對,明明是那個人的錯,你為什麼要說他?
歷史學家說,我剛才看到,確實是這個人的錯。
結果旁邊的人說,不對,我一直在這兒,明明是那個人的錯,你怎麼能指責他?是你弄錯了。
這個時候,歷史學家陷入了深思,就連眼前發生的事,尚且不能弄清楚,過去的歷史,又怎麼能找到最真實的真相呢?於是他回家之後,將編寫好的歷史書,一把火燒了,決定重新整理。
講這個故事,就是表明一個樸素的道理,我們要用辯證法來看待這個世界,看待人和事,你認為錯的,在別人那裡,就是對的,且合情合理。你認為對的,在別人那裡,可能不值一提,且淺薄而無知。
我們習慣於因果關係,習慣於非黑即白,但是,立場不同,利益不同,猶如太極,相互糾纏。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來看一些人和事,再光怪陸離,再匪夷所思,再聳人聽聞,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是說回我們一開始探討的話題,疫情三年以來,我們看到的或聽到的那些人和事,我們從中看懂了什麼?讀懂了什麼?能否讓我們的人生受益?
疫情三年以來,太多的人和事,或讓我們感動,或讓我們氣憤,或讓我們思考,就說最近吧,有兩位女性,登上了熱搜,一個是李少莉,一個是劉紅英,這裡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我們只討論事實,已知的事實。
鄭州的劉紅英是一位社區書記,在疫情發佈會上,講述了為了疫情,為了工作,錯過了女兒的成人禮,我們以常理猜測一下,劉書記這樣悲情的講述這麼一件她認為非常重要的「大事」,本以為能博得人民的共情,本以為會博得讚美和掌聲,結果卻如潮水般的一面倒,令廣大網友義憤填膺!
不對嗎?
不對啊!
或許,劉書記習慣了聽好話,上級的表揚,下屬的讚美,甚至不乏阿諛奉承及捧殺之徒,這也難怪,會讓劉書記事後拿着大喇叭為自己辯解,在她看來,自己委屈,自己沒錯!
可是你別都當真啊,遇到火眼金睛,閱萬千網絡紅人無數的廣大網友,什麼白骨精,再怎麼變化,也會漏出原型!
劉紅英拿錯過女兒成人禮這件事,本想博得人民的共情,可是人民並不買賬,在她看來要緊的事,在人民眼裡,只是一件小事,只是她個人的家事,與萬家燈火,黎民百姓相比,孰輕孰重,網友分得清,劉書記拎不清?
在疫情之下,有多少人為柴米油鹽發愁?有多少人為房貸車貸網貸發愁?有多少人為逃離富士康一步步走向老家發愁?
這裡的哪件事,不比她錯過女兒的成人禮重要、困難、值得人同情?
究竟是誰不理解誰?
我想這裡是一目了然!
此時此刻,我想起來《天下糧倉》里的那個王干炬,「吃了鹹菜滾豆腐,皇帝老子不及吾」,說實話,可能劉紅英還沒有那個王干炬可愛、率性、被網友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