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於孤獨症的認識,只停留在電視劇中的「數學天才」「記憶力天才」,當夢想照進現實,「天才」一詞真的就那麼光鮮亮麗嗎?
在帶熙熙的第3年,每天我的身邊都會出現這樣的聲音,「聽說你家寶寶才2歲就認識很多數字了,真是個天才啊」。熙熙出生時,全家人像眾星捧月一樣地歡迎孩子的到來,爺爺戒掉了幾十年的煙,就為了能夠抱一抱孩子,那麼我是如何發現熙熙的不一樣呢?
在熙熙2歲時,我發現他特別喜歡拿着筆在紙上塗鴉,有一天他在紙上寫了一個歪歪扭扭的數字1,他指着那個歪歪扭扭的1說:「1」,當時我就驚呆了,我以為是爺爺他們教的,爺爺矢口否認。
熙熙也並不是對任何事都能夠做到如此專心致志,他好像只對數字着迷,不到半年,熙熙便認識了好多數字,熙熙會說很多話,但是從來不會對着我們說,大多數都是自言自語,並且熙熙從來沒有和我們任何人有眼神對視。
在孩子2歲半時,我覺得孩子和同齡人有些不一樣,他不和我們說話,也不和小區的小朋友玩,於是帶着孩子去醫院做個全面檢查,到了醫院,醫生為孩子做了測試,醫生說,孩子有患孤獨症譜系障礙的可能性。當時得到這個消息,全家人都崩潰了,但我沒有選擇逃避,立刻回家,開始找干預機構,正式開啟康復之路。
熙熙今年6歲半了,他所展現的數字敏感能力讓人為之驚嘆,但僅限於對數字,有時候甚至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但孩子的社交能力、重複和興趣局限性、刻板行為,語言能力都存在障礙。
熙熙6歲那年,在商場走丟了,全家人到處找,最後在一個比賽現場找到了熙熙,此刻的熙熙正在和一群十幾歲的少年比賽奧數,台下的人都驚嘆於孩子的數學天賦,誇孩子「天才」,羨慕我們有這麼聰明的孩子,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做「天才」的媽媽有多辛苦。熙熙的確在數學方面天賦異稟,可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欠缺,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以後怎麼融入集體?如何在社會上生存?
我很慶幸當初沒有猶豫,沒有放棄,更慶幸沒有聽從老人說得「大一點」就好了,而是選擇立刻開啟干預模式,現在孩子馬上7歲了,已經能夠很好的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能夠獨立穿衣吃飯,能夠整理自己的房間,並且能夠在媽媽的鼓勵下,主動和別人交朋友,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社交語言還是有所欠缺,所以我們一有空就會帶着孩子走出家門,去認識不一樣的人,接觸不一樣的環境。
輔導老師建議我們給孩子準備了一些小物件(髮夾、氣球、小風車)讓孩子去賣,讓孩子學會使用社交語言,學會被拒絕後該怎樣面對?起初孩子很膽怯,不敢去詢問別人是否有需要,一直躲在爸爸身後。
經過我們的演練、實踐後,熙熙終於跨出了那一步,並且成功賣出了一個氣球。過程中也會被拒絕,我們會在身邊提醒孩子,當別人不需要時就走開,看見熙熙失落時,我和爸爸會停下來安慰孩子,告訴熙熙,被拒絕是很正常的事,不需要為此難過,慢慢的熙熙能夠很好獨立完成賣東西的任務,即便我們離他很遠,孩子也會很勇敢的去面對,最後我發現孩子已經在享受這個過程了。
每個寶寶都是上天送給父母的天使,而孤獨症孩子就像折翼天使一樣,只要精心呵護,他們也能夠憑着折翼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
對於這類「天才」孩子,你還有什麼樣的疑慮呢?歡迎留言評論,大賽爸爸一一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