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俞敏洪在直播間表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變成了利己主義者,說難聽一點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對於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關注度遠遠不夠,更加關注虛擬空間和同學之間的事情,說大一點就是家國情懷的能力不夠。」俞敏洪表示,這是自己的個人感覺,也許判斷是錯的。
這個問題一度衝上知乎熱搜,可是一名懷着家國情懷的曾經少年這樣寫到:
回想當年,作為村裡唯一一個參加高考的桀驁不馴的少年,就像太陽一定會從西方升起,我註定要成為村裡的狀元。所以,我很膨脹。曾經輕浮的認為,我離治國只有一個部級官職,離資本家只有一個上市公司,離人生贏家只有一個白富美。每年我都關心GDP,我關心的是農業,我關心的是中國足球,我自信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家國情懷。我同情敬老院的老人,我去做慰問志願者,我從來沒有擁抱過父母的手,卻在鏡頭下捧起陌生老人的腳;我同情山村孩子的貧困,暑假去遠方教書,留下初中沒畢業的媽媽,一個人照顧輔導同樣貧瘠的侄子;我不能忍受我的同學受苦。我跑去籌款。為了以身作則,我親自向躺在病床上擔心手術費的媽媽要了200元。
今天的我,會問這就是所謂寬廣的社會責任感嗎?這就是所謂的家國情懷嗎?我的心曾是那麼的大,但是我自己,我的父母,我的親人,都會出現在誰的社會責任感中?又會躺在誰的家國情懷裡?
我想俞敏洪的原意是要表達,青年應該擁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從大的視角着眼家國,然後這種利己主義的定義傷害了不少愛着自己小家和國家的年輕人。
在人類的哲學中,本身就伴隨探討「利己」和「社會責任」的問題。中國古代是提倡「克己,復禮」的,但也會告訴你「權責」對等。比如漢朝有本《忠經》里提到過一句話:「是故只承君之法度,行孝悌於其家,服勤稼穡,以供王職,此兆人之忠也。」這裡的「兆人」,指的就是「兆民」也就是絕大多數普通人。這句話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遵守法律,在家孝順父母和睦兄弟,勤懇工作交稅服役(古代的賦稅徭役制度)就是忠。」在《忠經》這本封建時代的書籍里,也提到當時的皇權士大夫需要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和一定的社會福利制度保障,庶民則只需要遵守該做的事。
看看70後,80後,90後,00後,理想主義逐漸褪去,無論於三觀或者職場表現,越來越趨向於俞敏洪嘴裏的現實利己主義,更多的現實是大多數的普通人,都需要每天為生活奔波勞碌,為一日三餐負重前行,所以「利己」成了生活的本能。
心懷天下是必然的,我們不嘲笑理想主義,但也別自卑於着眼現實。建好自己的小家,擁抱國家大家,無論是用哪種方式,情懷或者是行動,這也是愛國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