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35歲的高以翔在節目中猝死引起了大家的震驚,近幾年,頻繁在新聞看到某集團高管因病去世,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因為意外去世了,不禁有些感嘆: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活着是一種幸運,活好是一種幸福。
暢銷書作者理乍得 · 泰普勒在《從活着到活好:美好生活的一百條法則》一書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加入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來美好生活的一百條法則,裏面包含生活中的平衡、自信、運動、消遣、飲食等11個方面,涉及了育兒、退休等生活不同的階段更好生活的「秘訣」。
一、健康的身體是基礎,健康的心理才是保障。
世界衛生組織稱:"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健康是身體和心理2個方面的健康。
近幾年,心腦血管等疾病發病年齡已經趨向低齡化,從原來的過去的四五十歲到七八十歲,已經前置到了二三十歲到六七十歲,慢慢的,健康問題也是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
80後的人群已經進入中年,也慢慢地開始養生起來。人到中年,除了家庭和工作,健康成為關注的重點。
最近這幾年,尤其是疫情發生的這三年,大家對心理是越來越關注了,很多人也在發生的那一年,通過危機干預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
「抑鬱症」這個名詞已經被大家熟悉,患者超9500萬,在全國28萬人自殺中有40%患有抑鬱症,還不包括有睡眠障礙、焦慮這些心理情況,心理健康才是生活更美好的保障。
二、處理好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是關鍵
海文學派認為:「關於自我的知識是用來為關係和為建立關係服務的。人及其精神生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皆在關係之中。」
首先要處理的是自己與自己關係,人都是喜歡關注自己,想要在聚會上談論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而生氣,也會在高位職場退休後,沒有得到以前那樣的關注而失落。
其次,要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我們都習慣性地想要跟他人做比較:跟他人比較生活條件好壞,孩子的成績,自己的工作,還有自己的另一半的浪漫。這些都是在比較的過程中,「麻煩」隨之而來。
會因為人家的評判而不自信,會因為他人對你的容貌和身材的評價而焦慮,也會為了獲得領導的信任和滿意,而不懂得拒絕。
我們也在看輕同時,也要看清自己。
看輕自己要明白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圍繞自己而轉動的,也要懂得看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怎麼樣去做,以自己的過去對標,而不是他人。
「重要的是你怎麼想,而不是別人怎麼想」
我們要認識到一點就是,既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也不要把別人看的太重。在這個點中做到平衡,掌握好這個度。
那該如何處理好這2種關係?
1,學習中探索和反思
不斷學習可以提升自信和快樂。內卷嚴重的當下,內卷怎麼破,可以讀書,因為讀書破萬卷,雖然只是一個段子,但是讀書是可以緩解卷而帶來的焦慮。我們不要局限在某一方面學習,而是要學習多樣化,這樣能鍛煉大腦,建立神經結構,拓展能力。
不同的階段也是需要我們學習,職場上怎麼交流、溝通,育兒時,跟着孩子的成長一起,退休后豐富自己的生活。
同時,也需要避免一味地輸入,也要有自己的反思和加工,內化成自己的內容,學以致用,才能實現學習的最大價值。
2,運動和消遣釋放情緒
運動不僅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腦血管彈性,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同時也是釋放情緒的好方法,但是運動要適量,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重要的是堅持。
平常的購物,看電影,畫畫,游泳都是一個好的消遣方式,選擇消遣方式的標準是能容易完成,但是要拒絕那些煙酒,巧克力等容易上癮,只是暫時的麻痹作用的消遣。簡單的幾分鐘閉目養神和充足的睡眠,都是很好釋放情緒和壓力的方式。
3,寫和說表達觀點和想法
「研究表明,用筆寫下自己的感受能緩解壓力。」同樣的道理,能說出來的痛苦也不再那麼痛苦。可以把自己經歷的事情,寫出來,如果可以,可以分享給其他的人看。
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夫妻之間、孩子教育的問題,都是因為溝通不好引起的。我們要準確、不加評判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同時,學會一些幽默表達,學會自我調侃,那些讓你難堪的事情就輕鬆應對了。
三. 知行合一,發現更多的法則
「為什麼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太多的道理,明白卻沒有去實踐,而在本書後記教大家如何使用法則時,特意強調,法則不是命令,不是所有的法則都是需要去按照做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法則,堅持下去,讓他們變成習慣。並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形成屬於自己的專屬「法則」。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法則再好,沒有行動,只是在樹上的幾個法則而已,生活也不會因此變得美好。
想要實現從或者到活好的跨越, 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練習,不斷「修行」地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