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平中
在我家書櫃里,珍藏着厚厚的幾本剪輯本,上面粘貼着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的新聞、文學作品,記錄著我成長的足跡。其中,1990年8月5日刊登在川農報的一篇小小說《病從煙起》時時出現在眼前,它是我第一次在省級報刊發表文學作品,為圓我寫作夢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我初中畢業後回到家鄉務農。因在校時就喜歡寫作,我便在農閑之時埋頭創作,想當一個「作家」。然而,我寫了大量的「作品」,投出去的稿件大多數不是原稿退回,就是石沉大海,只有在市縣內刊發表了幾篇短文。我懷疑自己不是當作家的料,在心裏暗暗發誓,如果十年之內不能在省級以上公開報刊發表4篇文學作品,就放棄自己的「作家夢」。
那時,每個村組都訂閱了川農報。每期報紙一到,我總是百看不厭。看多了,就看出了「門道」,上面發表的作品都很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與我原來那些「天馬行空」的作品截然不同。我似乎找到了我先前「作品」不能發表的「病因」。
1990年7月,我創作了一篇小小說《怪病》,講述的是張區長到連雲山鄉檢查工作,陪同的胡鄉長向張區長敬煙,張區長因咳嗽拒絕了,胡鄉長不知所因惶恐不安,張區長走後,胡鄉長就病了。張區長得知情況後,去看望胡鄉長,主動向胡鄉長要一支煙吸,胡鄉長的病一下子好了。小說反映上下級幹部之間微妙的關係,幽默風趣。作品寫好後,我投給了川農報蒲公英副刊。想不到,僅10多天,這篇小小說就發表了。
冷靜後,我發現發表稿與原稿差別很大。忙找出底稿和發表稿進行了對照。原標題《怪病》,發表稿標題《病從煙起》,發表稿標題更淺顯易懂、十分切題,更適合農民朋友閱讀。正文原來有1200多字,發表時只600字多字,減少了近一半,顯得更加簡潔明了。我用紅色圓珠筆逐一將那些刪去的句、詞、字和標點進行了圈劃,刪改的地方竟然有三四十處。我既汗顏又感動。汗顏的是,一篇千字文,語句有這樣多的問題,看來提高語言能力刻不容緩。感動的是,編輯為我文中的一字一句、一個標點不厭其煩地進行刪改,費了多少心血啊。
《病從煙起》的發表,堅定了我的創作信心,我也加強了對文學語言的訓練,在以後的創作中做到字斟句酌,確保語言精練準確。後來,川農報先後選發了我創作的《清水河軼事》《釣》《評畫》《公來竟爭》《麻辣燙雞丁》等小小說,超出我「十年之內在省級以上公開報刊發表4篇文學作品」的目標,激發了我繼續創作下去的動力。至今,我創作的400多篇文學作品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小小說選刊》《讀者》等刊物選發我的作品200餘篇次。我成為了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第八屆全體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小小說學會副會長。
我除在川農報發表文學作品外,還將我們鎮上發生的新人新事寫成新聞稿在上面發表,引起了鎮領導的注意,1990年8月,將我聘為鎮廣播電視站新聞采編員。後因成績突出,我先後被聘到縣、市廣播電視台工作,由一名農民通訊員成為一名新聞記者。我一邊從事新聞寫作,一邊從事文學創作,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可以說是川農報改變了我的命運,圓了我的寫作夢。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川農報蒲公英副刊編輯是曾伯炎老師。可是至今,我都無緣與他一見,沒能當面道一聲謝。而曾伯炎老師只是川農報眾多編輯老師的一個縮影。正是有了他們的無私貢獻,一個個基層通訊員、農民作者才能茁壯成長。借川農報創刊70周年之際,特寫此文,向曾伯炎老師,向川農報所有編輯致以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