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來一個投票測試:
1.下面角色關係中你最看重?(單選)
父親、母親
丈夫、妻子
兒子、女兒
朋友、閨蜜
工作關係
2.你和誰相處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最多?(單選)
父親、母親
丈夫、妻子
兒子、女兒
朋友、閨蜜
工作關係
投完票你發現了什麼?你愛孩子勝過愛另一半嗎?
前幾天,我一個同學離婚了,原因之一是他忍受不了妻子5年來一直讓兒子睡在他們中間。
當時他說了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自從兒子出生後,她是成了一位母親,但卻不再是妻子了。
聽完我愣了一下,發現自己也有過「過度關注孩子,忽略老公」的時候。似乎很多家庭都如此,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全家的C位,永遠排在最前面。
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我愛孩子超過愛伴侶」也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相反,這是對自己、對孩子、對伴侶的不負責任。
01「我給孩子全部的愛,有錯嗎?」
有的父母說,「孩子只有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才能幸福成長,所以我把對另一半的愛全部一股腦的都給到孩子,有什麼不對嗎?」
這裡一定要給大家澄清一下,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這個「充滿愛」指的是恰當的,健康的愛,不缺少也不過度。
我們一定要知道,在一個家庭中首先出現的是夫妻關係,其次才有親子關係。
夫妻關係的好壞直接決定着家庭的幸福指數,如果讓孩子陷入和父母不恰當的情感糾纏中,更會影響他的心理發展和正常婚戀。
因此健康的家庭關係里,夫妻關係一定是優於親子關係的。
02過度重視孩子,忽略伴侶是害,不是愛!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認為,家庭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家庭系統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系統中的元素之一,承擔著這個系統運轉好壞的關鍵角色,若其中有人脫離自己的位置,不按照這個法則運行,這個系統必定會出現問題。
有些夫妻關係不健康的家庭,其中一方會因為伴侶的離世,背叛,不負責,將自己的全部重心及自身對愛的需求都放在孩子身上,漸漸把孩子置於另一半的位置上。
這會讓孩子內心產生深深內疚,同時產生巨大壓力,這種壓力會感迫使他渴望逃離和自由,甚至離家出走。
前幾年震驚全國的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案件,就屬於這種典型的心理上的逃離渴望。
俄狄浦斯的故事大家應該聽過,講的是一個名字叫俄狄浦斯的男孩,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娶了自己的母親,生了兩個兒子,最後母親自殺,兩個兒子自相殘殺的悲劇故事。
後來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並把它分為3個階段:
對同性父母感興趣,模仿異性父母→轉向異性父母,攻擊同性父母→回歸與同性父母的認同
如果孩子沒有順利過這3個階段,男孩就會出現戀母情結,女孩就會出現戀父情結,這將嚴重影響孩子未來的幸福家庭的組建。
03道理都懂,我能怎麼辦呢?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處理好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呢?
首先,良好的夫妻關係,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很多女性自從有了孩子,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快樂就都完全基於孩子,這真的非常可怕,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
就像戀人之間「你開心我就開心,你不開心我就不開心」我們在滿足彼此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痛苦。
所以,母親要學會適當把情緒往另一半轉移。因為孩子是透過母親的眼睛看到父親的,當他發現自己不是母親的唯一,還有父親這個角色可以滿足母親的需要,滿足母親的喜怒哀樂,當自己無法滿足母親的時候,孩子還有父親可以寄託,這樣孩子內心的壓力就不會那麼大,他內心才能得到釋放,也才能健康發展。
其次,母親要尊重父親,父親要去愛母親。
當孩子從二元關係進入到三角關係中時,這是孩子里程碑式的發展,也是孩子成熟的標誌,最初階段孩子仍然會想辦法和同性父母爭搶。
我們拿男孩做比方,這個時候男孩往往企圖幹掉父親,當他發現自己干不掉父親時,他就會向父親認同,在認同父親的同時得到母親的愛。
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母親一定要尊重父親。注意,作為配偶的尊重與身為父母的尊重同等重要,因為孩子正在通過你,想了解好爸媽、好妻子和好丈夫代表着什麼,這直接影響着孩子的幸福和安全感。
當夫妻吵架時,不要總是對着孩子說另一方不好,這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反感和抵觸,長此以往,未來孩子長大極有可能直接成為另一半的樣子,或者與這樣的人結婚,他們在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父親的認同和連接。
同時父親也一定要愛母親,讓孩子從父親那裡學到如何表達愛、如何處理關係、面對衝突,這將直接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模式,就像東海大學教授彭懷真說:
「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
雖然你永遠不會停止愛你的孩子,但也要記住要多去嘗試愛你配偶多一些,這對所有家庭成員來說都是雙贏。
最後,愛自己,做一個80分媽媽。
在嬰兒剛出生的數周,母親首先進入的是原始母愛狀態,就像和孩子之間有一根繩子「Keep an eye on」來實現嬰兒的照顧和需要。
當孩子逐漸有了能力,母親就要開始學會慢慢轉向自己的生活,退回到背景角色。
家庭中健康的愛的序位,一定是先愛自己,再愛伴侶,再愛孩子。因為在系統中,是先有了自己,然後有了伴侶,最後才有孩子。
就像我們坐飛機時播的安全提醒:「請自己先正確佩戴好氧氣面罩並能正常吸氧後,再為身邊的孩子和老人佩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無法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自然不會有更多的體力和精力去照顧好孩子。
學着做一個精神分析大師溫妮科特提倡的80分媽媽,不過分苛責自己,能容忍自己在孩子眼中不總是好的。
做一個足夠好的,一般的,真實的,有挫敗的,可以忽略孩子的媽媽,因為當我們足夠好的時候,孩子才會足夠好,如果我們太完美,孩子只能糟糕。
做好的父母,就從做一個好妻子和好丈夫開始吧。夫妻相愛,讓孩子安心做孩子。
最後,喜歡今天的文章,記得點贊哦,碼字不易,你的每一次轉發互動,都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