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健一(北京大學)
最近互聯網上又誕生了一個新的流行詞,鬆弛感。
這個詞所描述的是一種隨和自然的心態,一種從容的底氣,沒有什麼是大不了的,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對於鬆弛感的討論,來自於微博博主「黑貓白襪子」的一條關於旅遊見聞的微博,講述的是一家人因為孩子的證件過期無法登機,媽媽選擇陪着孩子,由於行李掛在了這位母親的名下進行託運,導致所有行李被退回,但是整個過程中,其餘已經登機的家人完全沒有生氣,也沒有埋怨,而是特別平靜地重新返回辦理託運。博主在文末感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麼鬆弛的家庭關係。」
這條微博轉發數量已超過一萬次。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安利」鬆弛感的同時,也有眾多網友「吐槽」:
「他們一家人鬆弛的根源,來自於人家根本不在乎那機票錢,這哪叫鬆弛,這叫財大氣粗,純純就是富人的特權。」
「站着說話不腰疼罷了,內卷時代的鬆弛就是窒息局面的開始。」
「我拿什麼鬆弛?」
……
這些網友認為,在內卷時代提鬆弛,就像在饑荒時代勸說人們「何不食肉糜」。顯然,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鬆弛感,是躺平嗎?是與世無爭嗎?甚至還給它假設了一個前提,是普通人不配嗎?是富人的特權嗎?
鬆弛感,坦白講,就是一種「接受性」的心態。發生的事情無論好壞,接受它,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鎮定地做出下一步的判斷,從而忽視上帝刻在人類DNA中的情緒波動代碼,因為囿於情緒往往會讓事情變得更差。從本質上看,鬆弛感背後的價值觀是去結果化的,當我們接受這種視角之後,故事將不再擁有結局,我們會鬆弛在過程里,雖然有些人或事不合我意,但他們也決定不了什麼,或者說,他們自有意義。
在我們的教育中,常常在努力與成功之間畫上等號,我們緊繃著神經,想着多努力一點,就多成功一點。日本花滑名將羽生結弦挑戰最高難度4A動作失敗後,坦言自己的不甘,自問為什麼努力得不到回報,而滑雪名將谷愛凌在冬奧會中,一次性地做出了女子滑雪從未出現過的高難度動作,震撼世界,拿下金牌,而谷愛凌在採訪中透露,自己只在蹦床上試過兩次這個動作。也許我們都懂,努力與回報其實是一個概率遊戲,努力,可以提高得到回報的概率,只是當我們付出越多,我們就對結果抱有更多的期待,產生更多的執念。從路徑上看,我們應當認準努力的方向,如張朝陽所說,儘可能多的讓努力變得「奏效」。從結果上看,我們應當把目光放長遠,檢驗成果的機會有很多,所以我們有時感謝命運,有時感謝自己,這就是所謂的鬆弛感。
那麼鬆弛感有沒有前提?
有,但不一定是錢。
鬆弛感的一大前提是積極,我們要積極地力所能及,才能再談鬆弛。處於消極狀態的人常常會喪失主動,在內心發出抵觸的同時給自己建立防禦,形成受害者心理,從而指向「擺爛」,但「擺爛」中的鬆弛並不是鬆弛,而是完完全全的自暴自棄。另一個前提,是「有所持」。因為孩子的證件原因無法登機,誰也沒有做錯什麼,承認自己的疏忽就沒有必要爭吵與埋怨,這一家人的「所持」是和睦,哪怕沒能登機,他們一家人是和睦的。如果今天的工作出了差錯,被批評了,能就事論事地吸取教訓就沒有必要過度自我指責,此般「所持」,就是自信。史鐵生一輩子在輪椅上度過,病情逐漸惡化,也仍然感激甚至珍惜當前的病況,他的「所持」,就是尚且擁有的生命。
社會環境與經濟環境的客觀狀況固然影響着我們的情緒,我們在卷又卷不贏與躺又躺不平之間徘徊,我們因此自然而然地緊繃,抑或不由自主地生出戾氣。鬆弛感,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在這樣的世間喘一口氣,它從不是富人的特權,它幫助我們跳出文化屬性的圍欄,並將賦予我們從容的底氣與堅實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