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曾經提出一個「禾下乘涼」夢,近日科學興農就發現我國多地報道實現了禾下乘涼夢,當然這也不止今年才有這樣的報道,近幾年這樣的報道其實都很多,科學興農就簡單的搜索了一下,就看到非常多的檢索結果,個個都宣稱實現了禾下乘涼夢,那麼禾下乘涼真的那麼容易實現嗎?
從目前的多個報道的新聞稿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株型較高,而這些報道也着重強調了株高很高,從禾下乘涼的字面意思來看,也就是說在水稻下能夠有蔭,也就是水稻的株型較大,那麼袁隆平院士所提出的禾下乘涼就是要株型大嗎?顯然不是。
如果將禾下乘涼夢簡單地歸咎為就是大株型水稻的話,那麼我想但凡一個科研工作者恐怕都難以贊同。從我個人的理解看,袁隆平院士當初提出禾下乘涼的意思至少包括大株型、優質、高產、抗病等綜合指標,至少產量和品質不比當前推廣的水稻差哪裡去。
以媒體報道的三明「巨型稻」為例,其種植的目的是為配套旅遊項目而打造景觀,也就是說這些禾下乘涼的水稻並非以產量或者食用為主要目的,首要目的是觀賞,其次才是收穫水稻。而且從多個報道的照片看,株型或者穗型距離理想狀態可能還是有所欠缺。
從水稻育種角度來看,為了增加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水稻的株高是從高到低逐步選育出來的,然而這種巨型稻要取代如今大面積推廣的矮稻,絕非一日之功。而且巨型稻要真正實現禾下乘涼的夢想,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莖稈足夠粗壯,同時兼顧較高的產量。
目前也有幾個報道提到種植的巨型稻產量可高達700公斤,然而這樣的數據大概率還是試驗田數據,參考意義不大,比如這種田地為防止出現倒伏,可能會提供擋風設備,為了更高的產出,增加施肥,同時田間管理也絕非普通農田可比。因此這種產量的參考意義不太大。
實現禾下乘涼並不太難,然而難得的地方在於禾下乘涼的同時,水稻還兼顧着產量、品質、抗病等優點,不然即便推廣了意義也不太大。當然了巨型稻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更加粗壯的莖稈,更高的株高,必然意味着更高的生物量,能夠更為充分地利用農田空間,更為高效的利用光合效率。同時對於當前推廣的稻-泥鰍、稻鴨子、稻-小龍蝦等生態種養模式也能夠提供更好的種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