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豆有幾種寫法,這是一個老梗了,魯迅先生製造的梗,用來嘲笑清末民初那些食古不化、迂腐不堪、麻木不仁,並且在生活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窮困潦倒的既窮且酸的文人形象,遠離和鄙視生產生活,卻又毫無解決問題能力的「孔乙己們」。
這就要回歸最初的問題,讀書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什麼?我想大部分人肯定不是為了學一肚子知識,做以單向輸入為樂的書獃子,去研究「茴香豆的寫法」,當然了,茴香豆的寫法,也是需要有人去研究的,那種屬於極少數做考據研究的學者。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我們絕大部分人學習,都是為了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認知、進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或者獲得解決問題的智慧;正所謂「經世致用」,所學的要是實用之學,解決問題之學,學了還要能夠用它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經濟的問題、國家的問題。
孔子曰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嚴格來說現在沒有什麼生而知之者,只是說有些人悟性會特別好天賦特別高,能夠少走些彎路,學習的效率奇高而已,畢竟現在面對的是海量的知識、更複雜的人類社會和更加難於取得突破的科學技術知識,所以即便是最聰明的人也離不開學習,尤其是遇到了困難的人,更應通過學習去尋找解決的方法,對於那些「困而不學」的,是很難從自身的困境中走出來的。
讀書,簡單來說,就是首先要能夠大量攝入(輸入),然後加以消(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把各種所學的知識組合成體系,最重要的是能夠輸出。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輸出又有很多種,
有些擅長於咀嚼提煉、濃縮,並有趣味性的向外界輸出知識,這一類可能成為了老師、演說家、知識付費領域的行家。
有些擅長於在已有的知識領域,升華髮展,加上自己的闡發、增益、創新,成為新的理論體系,比如做基礎研究領域或者社科人文領域的專家。
有些擅長於應用型輸出,把知識應用於解決生產生活問題,比如開茴香豆小食的老闆,通過學習爆品運營、團隊管理、股權課程,做出一個網紅茴香豆食品品牌,並IPO上市。
總而言之,讀書不是成為貔貅,只進不出,而要形成學習-提升-輸出-學習的閉環,不斷的進步提升能力、解決問題。正如以前文人所提倡的三立:立德、立言、立功。
點個贊吧,如朋友們共勉之。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