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身邊還有這樣的80後90後00後,
還未年老,卻已經露出頭頂地中海;
看上去不錯,卻已經偷偷去醫院看過幾次抑鬱;
人坐在辦公室,卻不想總是困在小小角落,心猿意馬。
《about關於》之《出發吧!了不起的身體旅行》是一本多維度的身體書籍,從物理、心理和想像空間角度,幫助你科學地看待身體,助力你更好地成長。
主編寫到:
"身體和生活追求節奏的同步,生活快了,身體會跟不上;生活慢了,情緒也會找你談話。"
與其說它是一本雜誌書,不如看成一本迷你身體主題詞典書。只有學會與身體平靜相處,我們才能更智慧地生活,而不是更辛苦地生活。
01你的身體外在是否足夠舒適?
我有個小女朋友,單身三十還未到,事業順風順水。有天,她突然發圈說,早起不舒服,現在就要養生啦。回頭評論區,她又加了某某某猝死的故事。
我看到了 ,不免覺得凄涼。
這本書的身體物理維度部分,有關於身體的小調查,涉及健康狀態、每周工作工時、目前身體困擾、睡眠情況和如何養生等信息。案例年齡從24歲到35歲不等,竟然有53.6%的人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
在這些數據里,我看到,工作時間長度並不是是否健康的關鍵因素,而你有多重視自己的身體, 睡眠、飲食、運動、心態等等都不同程度日積月累的習慣影響着身體前行的方向。
習慣是一顆種子,都會生根發芽結果。
壞習慣讓你忽視身體,沒有活力,失去健康,而好習慣讓你看見身體,精力充沛,身體健康。
前兩天看到新聞,《今日說法》的創始人肖曉琳,退休後僅五個月,因直腸癌去世。
她忙碌一輩子,曾主持過《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半邊天》、《社會經緯》等多檔央視節目。
她去世前留下26個字:要宣傳,不要像我一樣忽視健康,你們健康、長壽,我就在。感謝你們!
身體的問題,在早年是容易被解決和治癒的,比如書里羅列的」痘痘、眼乾、牙病、脫髮、失眠、肥胖、抑鬱」等,只要我們科學地對待身體,就能夠找到改變的力量。
02 你的內在還好嗎?
我在書里看到這個抑鬱症數據,還是很震撼。
」2019 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救授團隊在《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我國精神衛生調查的研究文章,報告顯示國內抑鬱症的忠身患病率為 6.8%,這意味着中國的抑鬱症患者超過 9500 萬。這只是有心理問題的一部分人群。"
而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配比,在我國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份"非正常人類自救指南」,人人需要備上一份。
我自己剛剛學完一期心理諮詢師課程,對於這份梳理非常喜歡,劇透給大家一部分。
✓如果我感覺自己有點不對勁,要不要去看醫生?
心理治療師建議,可以先和家人朋友聊一聊,從他人看自己,也可以去醫院做一些"心理體檢"。不要輕易給自己或他人貼標籤。
✓如何選擇合適的諮詢師?
書里給到特別詳細的選擇諮詢師標準,比如專業背景、接受督導情況、諮詢工作時長等等,還貼心給到避雷清單!
✓是不是好的原生家庭就一定不會有孩子得心理疾病?
不一定。書里分享了一個女生心理諮詢經歷的真實故事。在心理諮詢師的陪伴下,她畫了170多天的小象,最終治癒自己。
就像這位女生所說,」生命本身,這種運氣有它自己的道路,象與騎象人都在這被賦予的時空里,福禍相依。"
作為普通人,我們確實很難真正共情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但我們至少能接納,而且通過學習為自己和家人有所準備。
03 你的身體想像空間能有多大?身未動心已遠
書里寫了顧童一家,因為想過田園生活,女主人放棄了服裝設計師的工作,男主人放棄了會計事務所的審計工作,夫妻兩個真正回歸田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現實中,很多人都被鋼筋水泥的建築壓得喘不過氣來,一看就能望到頭的人生,每天被人流車流以及睜眼就要面對的貸款支出追趕的節奏,人生若無想像力,就很難有希望和持續前行的勇氣。
但是,如果你真的回歸鄉野,如何存活立足,又是一個相當現實的問題。
《跨越式成長》這本書提到,新加坡倡導大家成為π型人才,在不確定的時間洪流中,發展自己多元化的技能專長。
故事裏的顧童夫妻,身處遠離城市的質樸鄉村,把手工麵包做成了實體+互聯網的探索模式。
男主人負責做麵包烘焙,而女主人負責攝影和自媒體運營。通過好的產品+巧的營銷,夫妻倆實現的"愛情麵包雙豐收"。
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似乎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不管你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最底線能夠自食其力,也要想清楚自己的初心。
任你身體馳騁想像力,歸來仍是少年!
寫在最後
第一本《about 關於》是關於自己的,很多讀者表示,看完後擁有了更多勇氣,去更換職業,或者開啟新的一段關係。
而這一本《about關於》之《出發吧!了不起的身體旅行》, 讓我們更多看見自己的身體,找到自己身體的節奏,也會創造出更多前行的可能。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先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知道我是誰,才知道我要到哪裡去。
我是沈曉菡,我在無錫。
朋友圈文案導師,
向日葵媽媽萬人團隊長&家庭教育指導師百日團隊主理人,
弘丹寫作學院合伙人戰略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