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山東省各個城市區劃變遷的故事,例如濟南市、青島市、濰坊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臨沂市。不得不說,在山東省各個城市中,臨沂市是人口最多的地級市,總人口1100萬以上,超過了第一大城市青島和省會城市濟南。那麼,臨沂市為何形成了12個區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山東省的具體情況。山東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糧食大省,按照2020年七普的數據,山東省總人口1.01億人,在我國所有的省份中,排名全國第二位,僅次於廣東省。山東人性格直爽、樸實、尚武,驍勇善戰,山東各地一直是歷朝歷代募兵的主要地區。山東省的糧食產量很高,種類非常豐富。長期以來,山東省一直是我國糧食的主產區之一。
山東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古代軍閥混戰或者南北對峙中,能否奪取山東屬於重中之重。首先,控制了山東以後,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兵源。山東籍官兵十分強悍,擅長大兵團野戰。從地緣戰略來說,北方政權控制了山東以後,既能夠拱衛華北、中原,又能南下直逼兩淮、飲馬長江北岸。對於南方政權則正好相反,一旦奪取了山東,就直接控制了戰爭主動權。
近年來,山東省積極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建立了一系列的蔬菜基地。形成的完善的供應體系,被稱為「全國的菜籃子。」在山東省的很多地區,到處都是蔬菜大棚。從蔬菜種植方面來說,山東省長期排名全國第一。2021年,山東省的GDP總量達到了8.3萬億,僅次於廣東省、江蘇省,排名全國第3位。目前,山東省總計下轄了16個地級市。
分別是:濟南市、青島市、淄博市、棗莊市、東營市、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濱州市、德州市、聊城市、臨沂市、菏澤市。其中,濟南市和青島市屬於副省級城市,屬於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由此可見,山東省的綜合實力很強。在我國北方各個省份中,山東省是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
在山東省的16個城市中,臨沂市的人口最多。2021年,臨沂市的總人口超過了1100萬,排名山東省第一位,超過了山東第一大城市青島市、省會濟南市。2021年,臨沂市GDP總量為5460多億,達到了非常不錯的水平。按照臨沂市的發展規劃,力爭2025年的GDP總量超過8000億大關。
目前,臨沂市下轄了3個區、9個縣,合計12個區縣,分別是:蘭山區、羅庄區、河東區、郯城縣、蒼山縣、莒南縣、沂水縣、沂南縣、平邑縣、費縣、蒙陰縣、臨沭縣。其實,臨沂市12個區縣的區劃格局,歷經了好幾個階段的變遷和調整。
眾所周知,我國行省制度出現於元朝統治時期,歷經了元明清三朝幾百年時間的細化、調整,從元朝的10大行省,到明朝的南北直隸十三省,再到清朝的內陸18行省。在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山東省的區劃格局基本形成。當時,山東省下轄了10個府,分別是:濟南府、兗州府、東昌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武定府、沂州府、泰安府、曹州府。
當時,臨沂市下轄的大部分縣,隸屬於沂州府管理,沂州府下轄了1個散州、6個縣,分別是:蘭山縣、郯城縣、費縣、沂水縣、蒙陰縣、日照縣、莒州。1912年,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複雜階段。這一時期,山東省各地軍閥相互進攻,對各地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與此同時,山東各地遭遇了黃河改道、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百姓們的日子非常苦。
在抗戰時期,八路軍部隊開赴山東,在臨沂地區建立了強大的根據地,抗日軍民沉重打擊了山東各地的日本軍隊。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着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發展經濟的階段。在山東省內,陸續組建了一系列的地級市和專區。
1949年,臨沂市下轄的各個縣,隸屬於沂蒙專區、尼山專區、台棗專區、濱海專區等4個專區管理。1950年,山東省組建了沂水專區、臨沂專區,這兩個專區就是臨沂市最早的框架。起初,沂水專區下轄了9個縣,分別是:沂水縣、莒沂縣、沂南縣、蒙山縣、蒙陰縣、沂源縣、莒縣、日照縣、莒南縣。臨沂專區下轄了臨沂縣、臨沭縣、新海連市、郯城縣、蒼山縣、蘭陵縣、費縣等地。
一個問題出現了,新海連市等地,明明隸屬於江蘇省,為何會劃入臨沂專區呢?在建國初期,出於實際管理的需要,江蘇省北部的7個縣、縣級市,曾經劃入山東省代管了3年時間。直到1952年,才陸續還給了江蘇省。1953年,沂水專區被撤銷,沂水專區的日照縣劃入了膠州專區管理。同時,沂水專區原本下轄的沂水縣、莒縣、莒沂縣、莒南縣、沂南縣、蒙陰縣、沂源縣等7個縣,劃入臨沂專區管理。
同時,滕縣專區原本的平邑縣,劃入了臨沂專區管理。歷經這一輪區劃調整以後,臨沂專區管轄了10多個縣,關係範圍明顯擴大。1956年,膠州專區的日照縣劃入了臨沂專區管理,臨沂專區的管轄範圍,開始進一步擴大。進入60年代以後,出於發展建設的需要,臨沂專區下轄的臨沂縣被撤銷,設立了臨沂縣級市。截止,60年代中期,臨沂市下轄了1個縣級市、12個縣。
分別是:臨沂縣級市、郯城縣、蒼山縣、臨沭縣、莒南縣、沂南縣、沂水縣、沂源縣、蒙陰縣、平邑縣、費縣、日照縣、莒縣。60年代末期,全國所有的專區更改為地區,臨沂專區更名為臨沂地區,管轄區劃基本不變。70年代末期,我國經濟進入了持續高速發展時期。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各省下轄的各個地區,陸續進行了區劃調整。
出於發展沿海貿易和港口城市的需要,80年代,臨沂地區下轄的日照縣被撤銷,組建了日照縣級市。1989年,又被提升為地級市,脫離了臨沂地區管理。同時,臨沂地區下轄的沂源縣,劃入了淄博市管理。1992年,為了擴大日照市的管轄範圍,進一步發展經濟,臨沂地區的莒縣劃入了日照市管理。
1994年,臨沂地區被撤銷,組建了臨沂地級市。臨沂縣級市被撤銷,組建了蘭山區、河東區、羅庄區。再加上外圍的郯城縣、蒼山縣、莒南縣、沂水縣、沂南縣、平邑縣、費縣、蒙陰縣、臨沭縣等9個縣,形成了12個區縣的區劃。2014年,臨沂市的蒼山縣更名為蘭陵縣,作者想到了著名的《蘭陵入陣曲》。
截止這個時候,臨沂市12個區縣的區劃格局,已經徹底形成。當然,出於經濟的需要,進入21世紀以後,臨沂市陸續組建了經開區、高新區、北城新區、沂河新區等幾個新區。不過,這幾個新區屬於功能區,情況比較特殊,一般不會計算在內。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